2010-10-23 22:45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學生問:唸大學要幹什麼?
阿原:就看你要作什麼!
學生問:我不知道要作什麼!
阿原:不用急,可以慢慢想,至少大學提供這個環境,可以慢慢想自己想作什麼。
有位前輩一直鼓勵我寫部落格,但是我告訴那位前輩,以阿原的才能,大概寫一個月就沒有東西可以寫了。今年八月起到開南大學服務,或許也是時候到了,也顧不了那麼多,想要分享什麼就寫什麼。
(附註說明:這位前輩的部份文章很難懂,阿原經常是讀完的隔年才能理解該文章想以表達的內容,不得不佩服前輩的遠見)
承蒙上級的支持與厚愛,這學期阿原接了大一的班導師以及跨領域的守護導師,有些想要跟同學談談。網路上有很多給大學生以及大學新鮮人的建議,都值得花時間去讀一讀。在此僅分享個人的看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
1. 適應生活
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離家,開始要自己處理三餐、作家事。這方面若有困難,可以跟學長姐們請教。其實適應生活是需要時間的,一般來說可能需要數個月。此外學校也提供很多的資訊,有關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值得參考。
2. 適應學校生活,遵守校規
每個系的課程負擔不同,甚至每個年級的負擔也不同,這可能是跟高中生活最大的不同。以學校的立場,希望學生都能平安來報到,平安畢業,不要發生任何意外 (特別是交通事故)。以老師的立場,希望學生在度過適應期之後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要作什麼,但是請記得:
「想想自己要作什麼」,這件事情可能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自己要作什麼」,不限於工作或是賺錢,有時候是圓一個夢,有時候是對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有些時候是完成上天交付的任務。
對阿原來說,是在唸博士班的時候才真正確立自己要作什麼。當然不是因為唸博士才知道, 而是阿原從大學就在想自己要作什麼,但是沒有具體的結論。但是大學畢業後,等當兵時,讀過柴松林教授的《聖賢書所學何事》,卻是在潛意識中影響阿原 (改天寫一篇來說明此事)。一直等到適當時間與空間環境的成熟 (博士班後半期),才堅定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想了 10 多年)。當然阿原確立想法要去執行時,也遇到很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有空阿原會說明。當然不見得要唸研究所才有機會想清楚自己要作什麼,只要去想就好,時間到了,自然會有適當的結論 (用結論會比用答案二字來的好)。
此外,校規的制定,一定有其道理,不要去挑戰校規。而且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畢業後到公司上班,養成守法的精神很重要。
3. 適應學校的修課與考試
各位會發現,大學不太一樣,有的老師不點名,學生就認為可以蹺課,有的老師很風趣,有的老師很古板...
其實這是大學課程的特色,每個老師的作風不同。回想阿原大三修生物化學時,我們是上下學期各四學分,外加實驗課。我們上學期一共有五位老師上生化,下學期是另外五位老師上生化。有次大三的導生會,我們很多人向班導師抗議生化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老師來上課,每個老師的風格都不同,都來不及適應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就換下一位。有的同學經常蹺課,看到不同老師還以為自己走錯教室。我們導師一邊安撫我們的情緒,一邊解釋。
(說明:我們當時已經是大三,也就是已經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是無法立即適應。其實阿原多數大學的科學領域的課程都是由多位老師合開,而且多數學校的都是這樣。)
這就是大學老師的多樣性,每個老師都有其優缺點,可以挑優點來學。每個老師對科學的詮釋方法與技巧也不同,人生觀也不同,而且學生的個性與狀況也不同。因此教學評價很高的老師不見得可以符合每位學生適合的學習方式。相對的多數人認為教學不怎樣的老師,卻可能對少數同學來說可以學到東西。
因此要告訴各位年輕朋友,慢慢的各位會找到頻率相近的老師,也就不妨去跟頻率相合的老師多聊聊。
4. 多參加活動,多結交朋友
當然要在課業可以應付的情況下,多參加活動是好事。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參加太多的活動而成績欠佳被退學的。活動的種類很多,包括學校經常會邀請藝文相關的團隊來校演出,或是邀請知名人士前來演講,阿原有時間也會去參加,特別是跟自己所學不同領域的演講或是演出。除了自己的主修,若能擴展其他領域的知識或是接觸藝術,對於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都很重要。此外,校外有不少的社團,如宗教性社團、服務性社團、進修學習等,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參加。
有機會也可以多結交朋友,因為這個學生是沒有心機,大家純粹是交朋友。大家都讀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或許多年後,這些朋友有可能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而且不同的朋友對自己會有不同的影響。
5. 培養多元興趣、多運動
不只是阿原的觀察,有不少教育學者也指出,現在的學生升學壓力比以往更大,對於考試沒有幫助的事情多不關心。當然不是要求各位去上街頭,參加社會改革,阿原只想說可以培養多元的興趣。以阿原來說,因為高中打籃球,到了大學想要學不一樣的運動,就參加排球系隊,學打排球。排球這項興趣到了碩士班,成為一種舒壓的方式。其實碩士班作實驗都有壓力,每次剛好有實驗的空檔或是告一段段落,就到排球場報隊。到了博士班,成為與各國夥伴交朋友的方式,這也是當初學排球沒有想到的好處。
此外阿原移上大一參加攝影社學照相,參加火車社,跟著大家研究火車,坐火車到處玩。而且到了大三參加薪傳社,研究台灣的古蹟與文化。等上了大二時才知道自己患了一種疾病,叫做 「理工組的自卑感」,發現自己完全沒有人文素養,因此從大一就偏好參加了人文性的社團。
阿原從大三開始到書店買古典樂的書及 CD ,想要認識古典樂。當然自己沒有想到,當時 1996年買 CD 聽古典樂,自己到了美國時,從 2004 年開始聽黑膠唱片。這種事很難說,阿原大三時還沒確定要考碩士班,更不可能預知未來,考取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到了康乃爾大學唸博士,這種對大三是白日夢般的事情。
剛到美國也是面臨生活適應問題與課業問題,完全沒有念頭聽古典樂。但是緣份是很奇怪的東西,時間到了就發生了,最後回台灣前運了 400 張的黑膠回台灣,等待適當的時間要拿出來放。
這種多元的興趣是很重要的,不用去斤斤計較、過度算計什麼對自己有利才去作,什麼沒有好處就不作。其實人不是機器,對於自然現象有天生觀察力與好奇心,對於藝術或美學也有共鳴及去了解的動力。
6. 培養責任感與樂觀的態度
責任感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但是我們還需要樂觀的態度。現在社會非常競爭,大家的壓力都很大,如何轉變心情,把壓力視為驅動力,是所有人都該學習的 (包括阿原自己)
想談的真的很多,但是先暫時打住。也要再次提醒,適應大學生活需要時間,而且這期間情緒起伏比較大,可能很正面,也可能很挫折,無論如何,這裡不是高中,大學給學生相對比較多的自由,因此好好享受這種自由,但是不要濫用這種自由,作些無意義或是違法的事情。
往後就不同的主題會編寫相關的文章,就像會寫這個部落格是為了跟年輕朋友們分享一些經驗,各位若不嫌棄,可以來逛逛、看看。
往後就不同的主題會編寫相關的文章,就像會寫這個部落格是為了跟年輕朋友們分享一些經驗,各位若不嫌棄,可以來逛逛、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