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牽馬去吃草了嗎?
11/11 16:10 我們到了附近的公園,我先顧著寶貝騎車,老婆快走運動。
我看到一位很高,應該有 195 cm 的白人在草皮上遛狗,寶貝看到狗就靠過去.....於是阿原就跟那位外國人開始聊天,天南地北的聊,雖然對方的英文很清楚,也講的速度不快 (阿原最怕遇到口音重、含滷蛋、講話快),但是仍有一些情況抓不到對方講什麼,也講了數次: excuse me, I did catch it, can you say it again?
反正也雙向聊的很愉快,對方也不嫌棄阿原的英文,扣掉單字 (例如不曉得氣功、奇經八脈的英文怎麼說) 與文法漏洞不說,阿原自認為言之有物。回到家,加了 FB 好友。
讀者們可能會以為,阿原很懊惱,平時應該多加強英文,遇到這樣的情況才能聊的更愉快。
------> 如果有讀者會這樣想,我猜這樣的讀者,應該會在晚上睡覺前,把斧頭磨利,因為明天要砍柴。順便把紡織工具整理好,明天要織布。還有。算盤損壞,改快維修,不然無法使用......還有,記得餵馬吃草,把馬鞍整理好。
感想:
1. 各位讀者不會問,我們在台灣,the official language is Mandarin, 不然也可以使用 dialects, 例如 Taiwanese, 或 Hokka
為什麼看到外國人就要講英文?? 而且不是每個在台灣看到的外國人都是講英文。
2. 阿原比較懊惱的是,現在雙向 AI 翻譯機是否已經成熟?何時會出現價格與功用合理的平衡點? (推測這東西,跟很多 3C 產品一樣,一段時間,會推出更好的規格,價格相同,甚是更便宜)
3. 雙向翻譯機,只是過度產品,就像手機之後會大量減少甚至消失。未來與不同語言的人的溝通,不是開口講話,不是使用雙向翻譯機,而是電子訊號的交換。
現在, 2018 年,
有沒有人在磨斧頭、砍柴? 有
有沒有人在手動織布? 有
有沒人在騎馬? 有
有沒有人在打算盤? 有
但,都是少數人,是興趣,或是文化傳承,而非幾百年前的生存技能。
阿原推測 (其實是阿原聽來的,不是自己有這樣的遠見),現在學校教的科目,例如英文,未來不需要讓每個學生都學,而是對英文有興趣的人可以投入,可能是 5% 的人,或是更少。所以學英文,可以從 100% 的台灣學生必修 (為了生存競爭),變成少數,對英文有興趣、喜歡英文的人去學,就像砍柴、織布、騎馬,大量離開台灣人的生活,可能不到 100 年。
-----讀者們不需要接受阿原的看法,不需要來信批評,先把您的斧頭磨儀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