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4 22:09
除了所引用的資料有其原始著作權保護方式筆者無權變更外,本文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
洪蘭: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天下雜誌第436期)
我在前一篇提到,對於洪蘭教授的看法,我完全認同,對於要培養科學家,真的是要給予適當的自由,而台灣的教育,不只是該文章中提到的小學,連研究所的教育也是這樣,沒有給學生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培養科學家不是好事。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仔細想想,台灣需要多少的科學家?若全國人口的 50% 是科學家夠不夠? 若不夠,那 80% 夠不夠?
若真是如此,那基本工作就會有斷層,例如我們使用的電、自來水、天然氣、道路等都需要專業的人員為大家服務。若就業人口中有很高比例的人是科學家 (工商業界的研發人員也算是科學家),那誰來從事農業、工業、商業等相關工作?
我們去逛超市,逛夜市,誰來為我們服務?
我們搭高鐵、客運到墾丁或是搭火車到花蓮渡假,誰來開車?誰來進行道路維護與安全管制?誰來進行渡假的相關服務?
若半夜發生車禍,送醫院急診,是誰要開救護車?是哪些人員要對傷者進行醫療處理?
人難免會走到最後一步,是誰來協助大體及後事的處理? 10 年後誰來幫忙撿骨?
是科學家為我們作上面提到的服務嗎?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家嗎?
孩子們真的想要成為科學家,或者那是爸媽一廂情願的想法?他們當了科學家就會比較快樂嗎?
科學家重要,藝術家就不重要嗎? 台灣的教育不利培養科學家,難道就有利培養藝術家?
以人格特質與人口分佈的角度來看,適合當科學家的比例可能不高,但是爸媽期待自己的孩子當科學家的比例卻很高。難道除了科學家,其他工作都不是人做的?
我自己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感受到,美國人對每個職業都尊重,例如消防隊每年都會有活動,向中小學生介紹他們的工作,而不少孩子也認為消防隊員是英雄。但是若是在台灣,有孩子說:「我要當打火兄弟!」,恐怕會引起家庭革命,因為士大夫的觀念下,那些工作都是爸媽看不上眼的。話說回來,若是發生火警等事故,多數人會立刻打給消防隊,因為我們認為這些火警問題,只有依靠消防隊的專業才能解決。這是很矛盾的事情,肯定他們的專業,卻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這樣的工作。
在台灣大家都認為大學教員是值得最尊敬的,我們看到教授都畢恭畢敬,這樣的場合,旁觀者很容易分辨出誰是大人物,誰是小人物。但是我在美國看到不是這樣,很多大牌教授都很友善,無論是助理、技工、清潔人員,大家都能融洽相處,不易從人跟人的互動來推斷誰是教授,誰是職員。跟一位在美國的業界有多年經驗的同事聊到,即使是大公司的主管,也是很客氣。因為無論工作內容與收入,他們認為工作就是工作。
對於各種職業的尊重,台灣人的觀念還是有改進的空間 (當然現在比我還是中小學生時已經改善很多),但是還是老話一句,正當的工作就是工作,不用去過度分類、貼標籤、分好壞。
有位前輩說得好,台灣教育要培養人才,重點在「適才適用」,不是所有的人都往醫學院或是熱門科系就讀,但這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改變這樣的舊觀念。
父母親也要改變心態,不是一心期待孩子可以成為科學家,一旦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下,成績上沒有亮眼表現,才在失望的態度中,看看孩子可以作什麼工作。何不多觀察孩子們的興趣與能力,找到適當的工作會比當科學家更有表現 (而且科學家的收入不見得比較高)
回到洪蘭教授的文章,我們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家嗎?真的所有人都適合當科學家嗎?如果沒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那該從事什麼工作?
親愛的洪教授,我也勉強算是半個科學家,我當然知道您要說什麼,但是除了科學,這世界還是很大。科學的興起與逐漸成為主流是在 150 年前,更早之前的主流是藝術與神學。現在大家注重科學,那 200 年後的人會注重什麼?科學有這麼重要嗎?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附註:
1. 改天我去找先進國家工作人口中的工作屬性分佈,有機會再來分享。
2. 大三的時候,林璧鳳老師曾在課堂上說:「書讀越多、知道越多,不會越快樂」。上週的課程,我也在課堂上從食品發展的方向,談到社會上有人很關心台灣糧食自足率過低的危機,但是這些比全球暖化更急迫的危機,政府卻都不談這些事,因此我才說了林老師的那句話。不過我倒是不擔心他們因為聽到這樣而打消考研究所的念頭,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3. 大家習慣尊敬官員或是教授,但是靜下來想,是他們做了什麼貢獻或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還是我們已經習慣服從權威?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部份,台灣可以進化到美國那樣子。希望一般人對某些人的尊敬是依照其貢獻,而不是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