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很難說明清楚,讀者看到標題,很容易被結果誤導,看到阿原開始進行減法,收斂生活,但,這是因,也是果;同時是工具,也是目的。
對醞釀過程,人生體會,是因,讓阿原產生生活、思維要減法,要收斂。
相對來說,對於死亡這個目的,無論人類喜不喜歡,目前的科技,沒有人可以躲過。此時,檢法與收斂,就是輔助工具,到達死亡。 不要誤會,不是透過輔助工具,加快達到死亡的目的,沒有任何心裡準備的人,時間到了,緣份到了,一樣會死亡。
而是說,透過輔助工具,讓自己的心情,可以平靜的,沒有遺憾的,走到死亡。
分享幾個事情。
減法:阿原分類上,有物質上的,非物質上兩大類。
例如之前老婆買到便宜的折疊傘,使用上不方便,我就丟了,她覺得可惜。我說,我們經常買便宜傘,有些很耐用,就是賺到,有些很差,就丟了,不然真的遇到大雨,因為操作不順而淋濕,氣死。 這個例子不是雨傘的品質,而是心境,如果讀者無法了解,建議十年後再來看阿原的文章,現在還太早。
另外,阿原對物質上的態度,該丟就丟,買東西 (物質,不包含服務或數位產品)時,要先想好,有沒有有空間可以放置,或是進來一個,要能丟掉一個,才能買。 例如,阿原對常用秋冬外套,就自我限制三件,逛街看到便宜又漂亮,心中起了想買的念頭,此時,要先想好要丟掉那一件,如果捨不得丟,那就不買。此外,阿原會在夏衣冬衣整理時,檢視,若經過兩輪都沒有穿到的衣服,確定沒有使用的機會 (除了功能性,例如西裝領帶一年用不到幾次,但是要保留),就回收。
幾年下來,阿原一年買不到五件衣服,丟掉更多,但衣服依然沒有變少.....因為老婆逛市場,看到便宜,就幫忙買了....唉。
收斂:
人生進入下半場,雖說張忠謀五十歲才創台積電,我沒有張忠謀的腦袋,我不認為我到了五十歲,會有這樣的機遇。收斂,例如 2014 年開始投履歷,第一個是阿原向芬蘭 VTT 投出,之後不計其數,阿原很想離開台灣,一來,這裡已經飽和,沒有我可以發揮的空間,二來這制度與老則把我當庸才,我需要到一個把我當人才的國家,發揮我的才能。
幾年下來,還是現在的工作最好,加上人生下半段,要思考收斂,不是不想離開台灣,而是無法像過去這樣積極。(當然,如果此時國外有邀約,條件都滿意,我還是會....有自己的決定)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