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起男性名人(政治人、藝人、名嘴)性搔擾事件,蓋掉多數重要的議題。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新聞,多數民眾可以參與(批評、護航),因為淺顯易懂,容易有共鳴。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自己也不懂)
經濟部 推動能源轉型
為擴大再生能源推廣,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政策目標。現正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
再生能源資訊網https://www.re.org.tw/default.aspx
這裡不難,接下來說明台灣有哪些機會發展綠電
其中,除了正在進行的風力發電
台電:再生能源發展概況
還有地熱
我是看不懂,更不說,每個領域,經常有隱性資訊,只提出片面資訊(非完整資訊),給我們不懂的人看。
例如某名人演講,提出台灣地熱有多少發電能力,如果更挖更深,可以有更多的發電量,但是上方的文章點出困難之處。
再舉個阿原比較熟的例子,政府與民眾有個迷思,為了食安,要加強檢驗,加強管理,這種話 說給選民聽可以,阿原這種書呆子反問:檢驗需要成本,政府建議抽樣多少?費用誰出?化學檢驗問題小。微生物(例如病原菌)的檢驗,就是個問題,一般取樣檢驗,只代表那個瞬間的微生物,但是因為保存方式不同,產品放個三天,其微生物的量,可能改變,如果沒有適當包裝,加上其水活性或 pH 的特質可能容易長菌,那,加強檢驗,有何意義?又包裝食品可以檢驗,非包裝食品是否需要?國人每天購買的散裝即食食品(如傳統市場的即食食品,不用再調理)的比例有多少?這些不用檢驗,真的就是保障國人安全? 又包裝食品的檢驗,可以抽到有問題的產品的比例是多少?我相信說到這裡,很多人已經昏頭轉向,是的,當政府說加強檢驗,卻沒有說明細節,阿原這種笨蛋三流教書將都可以點出問題。
相對,綠能、環保、教育等,都是極度專業的事情,我們接受到的,通常是片面,非完整。
所以,看看名人性搔擾的訊息,不用思考投資地熱需要的技術與成本,不用知道今天白天發電量有多少來自再生能源,不用知道食品抽樣比例,不用知道 118 課綱的方向,多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