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有關阿原記事本

阿原,江易原,記下一些事情跟朋友們分享,也留下自己學習與成長的紀錄。教學課程請見 "阿原小站" 還有阿原開放式課程阿原直播與教學影片阿原生活影片阿原創新顧問公司阿原科幻小說-NC1543、教師教學社團:開源軟體與教學應用
版權:除特別聲明外,本網站之照片及文字等,皆為版權沒有 (public domain, Creative Commons Zero),歡迎使用
*本站累積不少教學與食品安全資料,請善用左上角的網頁搜尋功能,或是網頁右方文章分類整理。

2012/08/04

快!2012 年 8 月開始報名公費留考,錯過了要等明年!

2012-08-04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

請見
教育部101年公費留學考試簡章網頁發布並開始發售



去年八月,阿原寫了這篇

動作要快,2011 的公費報名到 8/22 截止,不然等明年



今年,阿原還是要繼續寫。 今年依然推薦彭明輝老師 2012-07-29 的新文章

想念博士?再多想幾次!



祝大家一切順利



說明:我會把這一篇貼到我的 Facebook 因為我有很多朋友,包括大學剛畢業,我有義務提供這樣的訊息,雖然我是公費生,雖然我已經拿到博士學位,雖然阿原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讀大學及碩一時,沒有師長提醒我有公費這件事 (不過碩二時還是考上的公費),雖然雖然雖然.......但,阿原依然有義務,要把這樣的訊息傳出去!

2012/08/03

讀文感想:Email使人焦慮?上班族一天收發超過百封

2012-08-03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


朋友轉寄了這篇文章 Email 使人焦慮?上班族一天收發超過百封


阿原看了,覺得很感慨。雖然部份認同,但是還是覺得這標題過於聳動,略有以偏概全之嫌。現在從幾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從認同的角度來看

的確,不時的檢查自己是否有新的 email,就深怕會漏掉重要的信,但是其實並非所有的信件都是重要的。 而心情上確實會比較焦慮。 若能像該文中的建議,設定一段時間才檢查 email,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減少焦慮。

不曉得國內是否有興趣做這樣的研究,看看收 email 的頻率跟焦慮、收入、壽命是否有相關性?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

這是台灣,不是美國,文化不同,職場倫理不同。不是美國的東西搬到台灣都是好東西,都適用於台灣。

請設想,若是上級 (廣義的包括研究所的指導教授) 發 email,下屬 (或學生) 沒有即時處理,你覺得台灣的長官不發飆的有多少人?  

以學術界來說,我還親眼看到幾位教授,強制 (誤) 大力鼓勵所有研究室成員都加入 MSN/Facebook,然後隨時監控實驗室成員是否偷懶 (誤) 有好點子,立刻跟大家分享、討論,就怕大家不在位置上,聽不到好點子。這種網路即時通的作法,絕對比隨時收 email 更可怕 (誤) 能促進團隊向心力,更能加強上下的溝通。


有沒有這種可能,雖然公司在台灣,但是做世界各國的生意,因為時區不同,每個國家的上班時間都不同,若是工作八小時,休閒八小時,睡覺八小時 (基本上三八在台灣不存在了),敢 16 小時不收 email,可能就錯過重要的生意。要是你,活在 2012 年的台灣,不要說上班時間隨時收 email,恐怕是隨時隨地都要收 email。去他的焦慮,在台灣賺錢重要,焦慮跟壓力算什麼?可以當飯吃嗎?  


以阿原之前的工作屬性來說,晚上時間還是在電腦前處理 email,尤其特定時期有特定任務,不能漏過,除了睡覺、吃飯、上洗手間,基本上都開著信箱 (我朋友更嚴重,帶著智慧型手機,連在洗手間釋放壓力時,都會收 email,而且聽說很多人都這樣)



從不同角度來看 (不要誤會,我沒有說不認同)


天下雜誌是國內知名的雜誌,有一定的水準。不過這篇文章,仔細看來,都是引用國外的說法,若能加入台灣文化的看法就更好了,例如下屬收到 email,立刻向上級回應,上級龍心大悅,獎金多給一些!員工拿到更多的獎金,回家與家人分享,一家大小都高興,員工回到公司,更認真工作,這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上級英明,員工效忠,公司上下一心,多美好! 若是形成風氣,相信多數員工都會隨時檢查 email,隨時為老闆分憂解勞。



從阿原的角度看

阿原參加 ezgo 社群的志工,每當在電腦前工作,尤其是遇到困難時,若是收到社群的討論信,總會讓心情瞬間愉快,或是哈哈大笑,然後回到另外一個視窗,處理頭痛的工作。 久了之後,每當遇到頭痛的問題,就會習慣性的檢查 email,看看有沒有社群的消息可以轉換心情。這好像生物課本中的狗聽到搖鈴就流口水。我則是先流口水,怎麼還沒等到搖鈴!  

除了收到 ezgo 社群的 email,阿原也會收到台灣教育類、IFT 食品學會、BMC 的 email,多數忙的時候就沒辦法看,但是他們常提供相關領域的新知,看起來很有趣 (這類的 email 可以調整心情) 


結論:台灣現在大學已經多元化入學,社會價值觀也逐漸多元,因此這文章的標題與內容,其實可以用多元的角度來看,常收 email 就一定焦慮嗎? 因人而異吧!

2012/07/19

2012/07/18

蓮花/荷花池照片 (一)

2012-07-18 貼出

這些照片都是阿原拍的,版權沒有,是公共財,請自行取用,如需要解析度較高的原照片,請來信。照片是 2011-05 在桃園蘆竹開南大學附近的農地拍的。















2012/07/16

讀文感想:職場生存守則:記住,老闆無能是普遍的常態!

2012-07-16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


一位在電子公司服務的老朋友寄這篇文章給阿原,問我的看法 (他自己非常認同該文的說法)


職場生存守則:記住,老闆無能是普遍的常態!

我看了一下,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文章還是有怪怪的地方。


1. 作者可能是本地人,但是引用的國在專家的名言來寫文章,本來各地的文化都會有差異,若是把國外管理的原則原封不動的套在國內的環境,不見得適用。

2. 文章從頭看到尾,會發現這篇文章似乎在罵老闆給讀者員工看,最後還是提醒員工要小心處理,這樣的作法沒有錯,但是似乎以安撫員工型讀者的情緒為多。


大約兩個月前,阿原向一位生技公司的前輩請教問題,也請前輩在學生就業上給予建議。前輩說,他年輕的時候,工作很認真,績效也很好,但是老闆常會做出怪怪的決定,他認為在這工作領域他比老闆懂,也比老闆強,為何老闆不聽他的,不支持他的意見。

他說等到他年紀漸漸大,比較成熟了,自己創業,經歷的不少事情,才體會到當老闆的難處。他要我轉達學生,或許在職場上自己的表錯不錯,想要好好表現,但是經常認為老闆無能或是昏庸,其實老闆有些作法是要保護下屬,而且多數的下屬不會察覺到。畢竟他可以當上主管是有道理的,當員工的要學著從主管的角度看事情,不用急著怪罪上級。

年輕讀者們,若您遇到這樣的情形,會怎麼想? 

2012/07/14

讀報感想:奪命3米浪 1死1危3失蹤

2012-07-14



今天看到這則新聞,覺得很難過。

奪命3米浪 1死1危3失蹤


但是阿原有個問題:如果多數台灣的學生有基本的游泳能力,這悲劇會不會就不會發生了?


以前經常聽到喜歡水上運動的前輩在批評政府的政策,台灣四面環海,會游泳的人不多!而且台灣的小型船的造船工業曾經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台灣政府對水上活動的政策,卻是把人民當賊。

當然近年來看到教育部有很多有關海洋的教育,也提到要加強學生的游泳能力 (不過阿原沒有去求證,教育部是否將游泳列入中小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

以前聽大學同學說過,他到東北角 (新北市及宜蘭縣),曾看到小學生在沿岸型的海邊戲水,一群人輪流跳水,入水幾秒後才浮出水面,大喊好冷。

回題,這樣的事件,除了家長痛心,學校及社會傷心外,可能有人會譴責政府,海邊應該要加強管理,或是有人會批評學生,明知危險海域,卻要下水,才會發生遺憾。

若換個角度來看,若是像那群東北角的小學生,跳水玩水早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若今天是他們遇到相同的情況,一個大浪打過來,他們會應變嗎?還會發生不幸的事件嗎?  

抱歉,阿原沒有答案。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大家會怎麼做?教育部會怎麼做?學生家長會怎麼做?

2012/07/11

讀文感想:小野--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看輕

2012-07-11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

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寫部落格,很忙,沒時間是最大的原因,同時也是最爛的理由。不過每次有點子或是看到不錯的文章,都會把文章的聯結先存下來,等有時間再來完成文章,就這樣,目前累積了四十多篇的草稿。


回題,前幾天看到小野的文章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看輕

其中阿原最有感觸一段:


在我記憶中,媽媽很少抱怨某人,或對某人表達不滿。當有人正罵著某人時,她也只是淡淡的丟出一句話說:「也許,人家也有難處啊?」或是:「也許,事情也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啊。」

或許抱怨別人很簡單,例如員工抱怨老闆的作法沒人性,研究生抱怨老師沒有多花些時間指導學生,抱怨鄰居,抱怨政府,抱怨家人,抱怨另一半......

阿原還是學生的時候也是會抱怨周遭的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真的體會到,就像小野媽媽所說的:

「也許,人家也有難處啊?」
「也許,事情也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啊。」

有時候,事情說清楚了,或是了解對方的難處,就會發現,真的是誤會。此外,若兩者或兩方之間有誤會,此時還要注意中間者,因為中間者可能刻意或是無意的訊息,會加深兩方的抱怨,這在生活中很常見,以政治的例子來說,例如政府可能會實施某政策 (暫不討論該政策的絕對好壞),直接看起來對某些民眾不利,此時反對黨很容易挑對自己有利的說,讓那些民眾更痛恨政府 (這種例子太多了,無論藍綠執政或在野,都有這樣的情況,可見得這是人性),這樣就失去客觀討論政策利弊的空間。   

最近的例子是 2012 年政府的油電雙漲,媒體、網路都在批評這樣的政策,但是阿原卻聽到部份人士贊成這樣的作法,不是單純贊成,那位前輩從經濟、環保、國家競爭力來看這件事,很可惜一般新聞沒有機會播出這樣有深度的討論。如果媒體一直製造某一方面的印象 (例如油電雙漲會造成民不聊生),那專家學者們又有誰敢公開支持? 出來講話只是當炮灰!


就像瘦肉精事件,國內的看法分歧,林杰樑醫師也認為,我們不可能不買這樣的牛肉,因為潛水艇等很多因素, (文章推薦:林杰樑:培林就是瘦肉精 不能模糊  其中影片有提到這樣的事情)

學生問我瘦肉精,我都說,先等事情落幕,立法完成我們再來討論,現在已經政治化,現在討論只會被貼上標籤。 

跟年輕的讀者分享,類似小野這篇的文章,阿原在學生時期讀過不少,但是人生的歷練還不夠,無法體會到這樣的道理,不過純讀文字而已。阿原以前也是人云亦云,也容易被牽著走,也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漸漸的,遇到的人愈多,遇到的事情愈多,吃的虧越多,背後被插的刀越多,就會體悟這樣的道理。

說明:在此使用瘦肉精及油電的例子只是加強說明,不代表阿原支持或反對這樣的議題,請讀者們不要幫阿原貼標籤。

2012/07/09

衛生署推廣的: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

2012-07-09


阿原在美國唸書時,有段時間會戴電子計步器,那時候作實驗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有一萬多步。也買了計步器寄回台灣給爸媽及岳父岳母,希望他們多運動。


最近阿原又想要試試看,上個月買了計步器,一般上班的日子 (沒有刻意要多運動),也是一萬步左右 (有時多,有時少於一萬步)。但也有少數日子,從起床到睡前,只有五千多步 (真的是忙到黏在電腦及書桌前,連吃飯也是大家一同訂便當)。

不過不到一萬步的情況不多,因為阿原會儘量走樓梯 (而不搭電梯),固定一段時間就走到茶水間倒水,午餐也會走到學校的美食街,而不是一同訂便當。  因為阿原知道,工作多,壓力大,若連爬樓梯及走路這樣的運動機會都沒有把握的話,就很可惜。

分享幾個數據,阿原跟老婆輕鬆散步一個小時,約 4000 多步。阿原慢跑三千公尺,約 2600~2800 步 (跑的快,步數少),慢跑 30 min, 約 5000 多步。



這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宣傳網頁


50410_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CF)  [Youtube 影片]

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   [PDF 檔,CC 自由授權]


這是全民健康基金會的文章 日行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

此外,希望基金會也提供健走的相關資訊。

之前請教學體育的專家,建議上了年紀 (例如五十歲,但是每個人情況不同),因為膝蓋與軟體漸漸退化,若要運動,選擇散步會比較好。


親愛的讀者們,買個計步器 (便宜的幾十元就有),看看自己一天走幾步,若不夠一萬步,可以從生活小細節中下手,例如搭捷運或公車,提早一站下車,用走的;設定電腦軟體,每 20~ 30 分鐘休息 1 分鐘 (趁機做伸展操),看看是否可以提升運動的機會。

2012/06/01

PhET 所帶來的教學創新與啟發

2012-06-01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

原文發表在中研院創用 CC 研究室的部落格 (link)


---------------

PhET 所帶來的教學創新與啟發

本文置於 public domain (CC0)

國外已經有針對公眾授權 (public licenses) 的教材與軟體對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其研究的方向有教學效果、軟體購買預算問題、可客製化的特性對使用者及教育者的影響、降低盜版率等主題。筆者觀 察台灣的環境,發現研究教育社群及推動自由軟體社群的交集不大,查詢全國博碩士論文,以自由軟體或是公眾授權教材應用於教育的論文不多,查詢國內的教育資 料庫,相關的研究也不多。因此筆者希望藉由這樣的介紹可以影響一些人,投入相關的研究。
本文以 PhET 例子,列出 PhET 團隊以教學模擬於物理教學等研究報告,其研究內容非常值國內的教育及研究單位參考。

下方的參考資料選自 PhET 網站。目前共有四大主題,共有 30 多篇文章或報告,原網頁有提供文章,有興趣的可以前往下載。在此筆者僅選出部份文獻及加上標題翻譯或是個人的看法。

1. 有關 PhET 的個別教學主題之應用研究

  • Laptops and Diesel Generators: Introducing PhET Simulations to Teachers in Uganda, Sam McKagan, The Physics Teacher, 48, 63-66 , January 2010. (PhET 團隊的成員向烏干達的高中物理老師推廣 PhET)
  • Making On-Line Science Course Materials Easily Translatable and Accessible Worldwide: Technical Concerns, C. V. Malley, J. O. Olson, Multimedia in Phys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edings, 2009. (這文章說明 PhET 團隊努力讓 PhET 的翻譯簡單化。的確技術難度不高,台灣的翻譯者才能短時間內完成所有的翻譯)
  • PhET: Simulations That Enhance Learning, C.E. Wieman, W.K. Adams, K.K. Perkins, Science, 322/682-683 , October 2008. (這是在知名的期刊 Science 的教育論壇介紹 PhET 的文章)
  • A Powerful Tool For Teaching Science, C. E. Wieman and K. K. Perkins, Nature Physics, p. 290-292 , May 2006. (在知名期刊 Nature Physics 介紹 PhET 的評論文章,)
  • Transforming Physics Education, C. E. Wieman and K. K. Perkins, Physics Today, November 2005. (說明了物理教育面臨挑戰,需要導入新的教學方式)

2. 對於高效性模擬設計的重要特色 (卓越的訪談資料)

  • What Levels of Guidance Promote Engaged Exploration with Interactive Simulations?, W. K. Adams, A. Paulson and C. E. Wieman, PERC Proceedings, 2009. (四種導引方式,從完全沒有說明、導引問題、輕度指導及重度指導等,研究對學生從 PhET 學習科學觀念之成效)
  • A Study of Educational Simulations Part I -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W. K. Adams, S. Reid, R. LeMaster, S. B. McKagan, K. K. Perkins, M. Dubson and C. E. Wiema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19(3), 397-419 , July 2008. (這文章說明了 PhET 團隊在設計教學模擬主題時,先針對 200 位學生進行訪談,針對程式的介面外觀、使用直覺性與傳達科學概念等方向,作為改進之建議。本文非常適合國內推廣教育自由軟體研究者參考)

3. PhET 在課程應用研究

  • A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 for Teaching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S. B. McKagan, W. Handley, K. K. Perkins, and C. E. Wiema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77, 87 , January 2009. (光電效應教學學習單)
  • Can Computer Simulations Replace Real Equipment in Undergraduate Laboratories?, N. D. Finkelstein, K. K. Perkins, W. Adams, P. Kohl, and N. Podolefsky, PERC Proceedings, 2004. (電腦模擬可否取代大學部的實驗課程的實驗器材?該研究發現使用 PhET 學習的學生在概念學習及實際電路組裝測驗兩方便的表現,都勝過使用實驗器材學習的學生)

4. 學生對學習的感受

  • A deeper look at student learning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case of tunneling, S. B. McKagan, K. K. Perkins, and C. E. Wieman,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 PER, 4, 020103 , October 2008. (深入探討學生學習量子力學:以穿隧效應為例)
  • Why we should teach the Bohr model and how to teach it effectively, S. B. McKagan, K. K. Perkins, and C. E. Wieman,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 PER, 4, 010103 , March 2008. (為什麼我們要教,該如何有效的教波耳的原子模型)
在教育部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及各地縣市網路教育中心的推廣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老師在課程中使用 PhET 及自由軟體,這些都是很好的合作夥伴,當然其他的自由軟體也是很棒的研究題材。筆者在此提出幾項建議:

1. 就教育的角度來看,可以研究的題材相當多,就大方向來說,包括多媒體教材與學生學習成效、教師與學生使用盜版與正版之概況、數位教材之取得與教師導入多媒體教學之意願、自由素材與教材可客製化之特性對教師自行編輯教材之影響等主題。


2. PhET 有 80 多個主題,而且逐漸增加中。如化學可逆反應、碰撞反應等主題適合在高中化學抽象觀念的教學,能否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是非常值得研究。PhET 網頁所列出的文獻中可以看到有針對波耳原子模型及量子力學。建議可以針對個別主題進行在地的研究,例如各家理論所闡釋的原子模型原本是艱深難懂的原理,也 是台灣學生在化學課程不易理解的部份,現在透過 PhET 的視覺化教學,讓概念變得容易許多,因此這方面增進學習成果的量化數據很值得研究。又例如台北市南門國中的鄭老師曾作過這樣的教學,他將學生分為兩組,一 組先講解電路元件後實際操作,之後使用 PhET 的電路單元講解原理;另一組學生先使用 PhET 的電路單元講解原理,之後進行電子元件操作。鄭老師表示,先使用 PhET 講解原理後,學生對整體的觀念比較好,對實際組裝電子元件的摸索時間也會減少,這結果與 PhET 團隊於 2004 發表的研究結果相同。

3. 就公眾授權來說,可以研究的主題包括教師對著作權與公眾授權之認識、公眾授權素材是否能增進教師在數位題料上的使用、教師使用公眾授權釋出所創作教材之意願等研究。

4. 此外,筆者也建議對於研究成果的報告可以採公眾授權釋出,例如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可以使用 CC 授權,研究成果可以投到 Open Access 期刊,投稿到國內期刊雜誌時可以聲明採公眾授權,這樣可以讓研究成果讓更多人享受研究成果,研究者的名聲也更能散布。以筆者為例,根據康乃爾大學的規定, 學生學位論文之著作權屬於學生所有,因此每個畢業生的可以在論文前放置版權宣告頁,若沒有,則算是 public domain。筆者當時與學校的相關單位討論之後,校方同意筆者使用 GNU Free Document License 作為論文的授權。然而國內對於學位論文的採公眾授權的情況仍有改進空間,因此筆者建議在進行自由教材融入教育的研究之後,也能把研究成果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