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1機場看飛機,阿原許下願望...
......................................................................祝大家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2017/01/14
淺盤原觀點:人生規劃,應該從死亡、老年生活逆回來看,而不是從年紀小規劃到成年。
有關人生規劃,阿原受的教育、社會風氣等,都是從小開始,目標是畢業後有個好工作,最好老年有退休金,而且不會死亡,因為人生規劃,沒有死亡這一項,這是過去的模式。
但是,現在阿原到了中年,卻發現這樣的規劃有嚴重缺陷,應該要從死亡開始。
傳統教育的人生規劃如下方五點 (其實也是這幾十年而已,台灣在日治/日據時期,清治/清據時期,鄭成功治理實習,荷蘭人,西班牙人,平埔族、原住民等時期,基本上沒有下方提到的人生規劃。無法獨立思考的國人,都以為這樣的時期已經從文武周公時期就傳下來)
1. 幼童時期:趕快參加才藝班,不要輸在起跑點。
2. 學生時期:有好看的文憑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
3. 青壯年:有工作,多賺點錢,成家立業。
4. 中年:換掉國產車,我要買雙 B
5. 老年:這一天沒那麼快到來,不用急著規劃。
6. 死亡:呸呸呸!
阿原就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下長大的,雖然多數人很順從,但是阿原可不是在常態分佈的中間。再者,現在資訊進步與變化,這樣的價值觀對多數人已經不適用,高學歷等同高失業。而且不少人不但錢沒有多賺,健康也走下坡。
所以阿原認為對人生規劃的思考順序,應該是逆回來想,才依照時間順序執行
1. 我希望怎麼死?
2. 我希望有怎樣的老年生活?
3. 中年工作負擔與人生任務,中年的生活
4. 學生時期的任務
5. 幼童時期
希望怎麼死? 該有怎樣的老年生活?
國人曾經很避諱談死,近年來已經比較開放,可以正眼看這沒人可以躲過的議題。
阿原猜測,99.9999% 的人,有共同想法,希望有個「善終」,白話文就是「求個好死」,不要坐輪椅、不要躺病床、不要全身插管......時間到,帶著微笑離開。
很抱歉,台灣的統計「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兩者有數年的差異,也就是相當數量的國人臨終前的幾年,是在病床或輪椅上度過,這是事實,這是統計,這是愚蠢的因,得到恐怖的果。
阿原不是研究這領域或是公衛專家,阿原就用自己的想法來說明。死亡分意外與疾病,意外主要是車禍,也有工安、溺水等。 要降低這類的死亡:
1. 改善外在環境,如交通硬體或制度、車輛設計等。
2. 改善民眾的冒險行為,例如經常看到機車汽車跨過雙黃線超車等危險行為,不在乎自己的命,也不在乎他人的命。
另外一種是疾病死亡,無論是快速的,如心臟病發作等猝死,或是非快速,如癌症等。扣掉遺傳這樣不易改變的因子不談,主要的觀念是「預防勝於治療」,阿原想到的有這幾點:
1. 食品與飲水安全
2. 空氣汙染
3. 心理壓力
4. 適度運動
除了上述四項,還有定期健康檢查、疾病篩檢等醫學上的動作,也是預防勝於治療的作法之一。
很可惜,國人頑強的劣根性,以為有好看的職場頭銜,以為淨資多多,就不會死、不會生病、不會坐輪椅......
多數人應該同意,有品質的老年生活,是指有可以應付生活需要的錢;自己可以打理生活起居,不需要他人協助;可以正常如廁,不需要使用成人紙尿布......;最好還家人朋友和諧,沒有紛爭......
從這裡來看,大家在中年的行為,糟蹋自己的身體,卻不是希望有個高品質的老年生活。等到自己生病了,才把自己後悔的事情告訴後人.....
本文點到為止,對於中年與青年該怎麼做,才會善終,才會過著有品質的老年生活,這讀者都知道,不需要阿原多說。
過去的一年,阿原給自己 60 分,目標是 80 分。
這是相關的文章,不妨參考
阿原 2016 年的運動報告
(敢寫出來,就是已經作到的!)
------------------------------------------
最後,說說阿原寫這篇的動機。
1. 其實阿原不是天生悟性高,阿原的劣根性也很強。若阿原事業順利 (發論文、升等、拿計劃) 都順利,就不會想到這些;若阿原賺錢順利,也不會想到這些。
而事實上,就是遇到挫折,才想加強鍛鍊身體,先累積本錢才能與大環境對抗。也才會多投入時間在家庭。 相對來說,若是阿原一切順利 (事業、錢財),大概也是跟多數人沒有兩樣,一定是犧牲掉家庭時間、睡眠時間,最後也犧牲掉健康。
2. 人到中年,似乎想法會轉變,加上之前看過
侯文詠 :四、五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 (2015-02-26 親子天下雜誌 文/採訪整理|張瀞文)
文章提到
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連續五年的時間,病人一個個過世,他們過世前,我跟他們聊天,我發現,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包括財富、名氣、地位等,到了人生最後階段,沒有人在乎,我送走四、五百個病人,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更多的地位、更高的官階。
他們在乎的是關係,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親人的關係;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他覺得對不起別人、想跟某人道歉。他們也在乎,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
當四、五百個瀕死的人都跟你講一樣的話,你就會理解,這是真理
以及阿原之前 參加完追思會後的雜想:準備好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身後事了嗎? 感受到老天爺要帶走人,是我們想不到的!
3. 就在 2017-01-11,阿原拜訪 逸中軟體設計有限公司 的創辦人張逸中博士,請教如何從一個大學老師到開公司的經驗。也聊的很多人生的話題,其中,阿原提到,生涯規劃,應該從死亡逆回來推,此時張老師分享自己的經驗 (請參考 不知生焉知死?)。畢竟看網路文章沒有現場跟作者互動那樣,有情緒的交流,感受到張老師的想法。張老師的父、母、兄、弟,最親的四人都活不久。
張老師也跟阿原分享與建議,他認為他自己隨時可能會走,所以想做的事,趕快去做 (其實想寫這篇已經有段時間,但是沒有動力,當天跟張老師聊完,我們都認為人生規劃要從死亡推回來。於是趕緊動筆.....是動鍵盤)。
先這樣,陸續還有很多人生的感想,慢慢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