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來源:https://doi.org/10.1016/j.pep.2020.105593
主張合理使用
--------在群組分享如下-----------------------
夥伴找到一篇文獻,是穆罕默德寫的
阿原使用普化及有機課本,作者也是這個名字(三位升大三的夥伴,有注意到嗎)
https://chem.libretexts.org/Bookshelves/Introductory_Chemistry/Introduction_to_Organic_and_Biochemistry_(Malik)
博班時,有本酒類微生物課本作者的名 Vladimir (不是姓),後來看到俄國總統也是這個名,就推測,是俄國常見名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97%E6%8B%89%E5%9F%BA%E7%B1%B3%E5%B0%94%C2%B7%E6%99%AE%E4%BA%AC
看到烏克蘭總統的名 Volodymyr
似乎相似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97%E6%8B%89%E5%9F%BA%E7%B1%B3%E5%B0%94%C2%B7%E6%B3%BD%E8%BF%9E%E6%96%AF%E5%9F%BA
我們台灣教育,對這些不敏感也不重視(台灣不重視科學發現者的人名,背後是對科學發展史及邏輯思考的不重視),因為考試不會考。
我自己是在碩班,自己發現,透過作者(日本學者),可以在 Pubmed 上找到同作者(也會遇到同名同姓)
相對,台灣的英文拼音,在 Pubmed 上搜尋,會出現困擾,這自己動手去查,就知道如何處理
不好意思,我在台大讀書時,沒有任何老師像前方阿原提過科學作者名有趣的事(在美國讀書時,也沒有老師提過這些。都是自己觀察求證學到的)。
不是他們不懂,可能沒有機會傳授。所以,還是要靠自己。
相對這幾年,我深深體會,大學如果走師徒制,才有機會學到深層的細節。但教育制度及學生沒有感受到這樣的風氣
我博班老闆 Thomas Henick-Kling
有次聊天,他說,他姓 Kling, 老婆姓 Henick (是德國後裔,但是登記時美國人寫錯成為 Henick),結婚後兩人的姓合併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347718/
相同酒類微生物領域,我就看過一個文章作者,原來是姓一個字,後來變合併,推測就可能是結婚,與另一半合併姓
這不能怪以前的老師,可能大四專題老師比較忙比較嚴肅,沒有主動找我們多聊。
可能碩班老闆更忙,沒有機會這樣坐下來分享有趣的接近學術的議題。
相對,阿原自己當老師,就會又不同的作法。
不過,等學生開了眼界,也許會想,如果阿原當時有更多計畫、產學,提供我們 $$,就更好了--抱歉,這我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