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penclipart.org/detail/50941/fosdem-conference
先說明,英文中 seminar, annual meeting, conference 這三個字的定義,各家有所不同,不用過度解讀,建議主辦單位怎麼使用,我們跟著用。
例如阿原上劍橋英文教學課程中,提到 meeting 是小規模,但阿原碩士投稿美國微生物學會 (ASM) 的年會,聽說一次就是幾千人參加,怎麼會是小規模?不確定是英式英文定義不同,或是 ASM 從小會議茁壯到大會議,但名稱沒有改變。至於孔孟時代到清朝的漢民族文化,似乎沒有類似的學術會議,所以我們就引用西方的學術用詞。
此外,若加上 workshop 及 forum 就更複雜,不過,其實我們已經習慣,不用在乎中文或英文的用法。
-----------------------------------
明天, 2025-10-25 幾位夥伴要參加國健署在輔大的研討會,今天幫大家惡補一下
對一個研討會,或是年會,我們可能的角色
1. 主辦人(這阿原沒有經驗)
2. 協助(如阿原讀碩班時,老闆接農化學會的秘書長,實驗室學生就全部來幫忙,也學到及見識到不同的事情)
3. 講者(阿原在不同研討會當過講者)
4. 貼壁報學生同時也是講者或壁報比賽(阿原在美國讀書時參加兩次年會,就是上台報告,沒有做壁報。整個會議只有一個舞台,那個時間就是學生們輪流上台報告,所有與會人員都在看。跟台灣某些壁報論文比賽,屬於幾個小場合,情況不同)
5. 發表/張貼壁報(兩個動詞都可以)及參加研討會
6. 單純參加研討會
--------聲明,下方純屬阿原經驗,未必正確,請網友們指正-----------------
這篇寫給年輕人,他們屬於
5. 發表/張貼壁報(兩個動詞都可以)及參加研討會
6. 單純參加研討會
在此說明
研討會的意義
主要:交流、公布新的訊息
其他:老朋友相會、認識朋友或大頭人物、找尋合作機會、找尋商機(例如很多研討會場,有廠商擺攤,介紹新產品或)
對年輕人:知道研討會/年會是怎麼回事,練習基本禮儀(如講話、交換名片等)
(老實說,回想起來阿原讀碩班時,全實驗室夥伴幫忙的研討會有很多場,多數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點心時間,好吃的點心。沒辦法,點心比學術內容,更引起阿原的注意)
聽演講
一般會依照公布的議程表,進行。多數人主要也是來聽演講(有些演講同時有進修積分, 如這次研討會,就算營養師進修積分)
穿著
建議年輕人要穿稍微正式,如果上台,或需要介紹壁報(或壁報比賽),需要穿更正式。除非您可以有會場大頭人物的實力與備份,您就不需要注重穿著。
交流
1. 準備名片。但是交換名片的時機要拿捏好,曾經發生過有學生在很不適當的時間『發名片』,而不是正常交流的『交換名片』
2. 如果需要跟講者交流,通常
a. 會議的 QA 時間
b. 午餐時間
c. 點心時間(有時稱作 coffee break)
至於語言,是否使用英文,就看現場。
(先簡單寫寫,之後再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