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有關阿原記事本

阿原,江易原,記下一些事情跟朋友們分享,也留下自己學習與成長的紀錄。教學課程請見 "阿原小站" 還有阿原開放式課程阿原直播與教學影片阿原生活影片阿原創新顧問公司阿原科幻小說-NC1543、教師教學社團:開源軟體與教學應用
版權:除特別聲明外,本網站之照片及文字等,皆為版權沒有 (public domain, Creative Commons Zero),歡迎使用
*本站累積不少教學與食品安全資料,請善用左上角的網頁搜尋功能,或是網頁右方文章分類整理。

2010/12/26

2010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放榜了!


2010-12-26 20:08 刊出
本文版權沒有!


今年的公費留考已經在 12/24 放榜了


當然恭喜上榜的年輕朋友們!

阿原是九十年度公費生,回想當時,先在 2001 年的暑假考托福 (碩一升碩二的時候),符合報名資格的語文部份,年底參加筆試,幸運通過筆試後,在 2002 年初參加口試,在 2002/04 (碩二下學期) 的放榜,確定取得到留學美國的獎學金 (有些是碩士留歐,有些是留日的獎學金)。2002/06 碩士班口試、畢業後,到台大化學系當有機化學助教,一邊準備出國的事情。

現在想起來已經過了這麼多年...

給上榜的年輕朋友們一個建議,既然是拿國家的獎學金,一定要申請好一點的學校,例如我在化學系時的長官,劉緒宗老師的建議,找學校不用多,一共 10 個 就好,最頂尖的選三到四個,中等的選三到四個,退可守的三到四個。我的運氣不錯,申請三個我們領域前三名的學校中,就兩個給我入學許可,最後我選擇我們領域最有名的康乃爾大學就讀 (當然有些我認為中等以及退可守的學校,有的有錄取我,有的拒絕我,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但是一定要試才有機會)。並在 2003/08 出發到美國。

當時我跟課程的老師邱聖賢分享這樣的消息,他建議既然心中的第一志願已經給入學許可,沒有必要等所有的學校,即使他們給你入學許可,你還是要跟他們說不去,不如提早說,讓他們在可以在運作上更省事,讓後面等申請人更早知道消息,事後想想,邱老師這樣作的確是有修養。改天再來分享當年申請學校的「過期」經驗談。



附註:
1. 每年教育部每年的政策或是規定可能不同,請有興趣報考公費留學考試的朋友們務必詳讀最新的規定。

2. 寫到一半,電視剛好播出胡適的故事,他當年是拿政府公費的康乃爾大學,起先學農學,後來發現拼不過美國同學,他才改學哲學。

2010/12/24

原來美國禁止豬血糕的新聞是誤傳


2010-12-24, 20:07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我國的憲法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兵役、受國民教育以及加入健保的義務 (健保部份請見憲法增修條文)。但是沒有法律規定,人民的著作或創作一定要接受著作權的保護。


學期初跟同學們討論到這則新聞,我告訴學生們,對於我國媒體強調豬血糕的可口美味,這一招對美國政府沒有用。如果美國政府認為製作過程衛生有問題,那就改善衛生,才有機會解禁。若像畫面中的人物,大口大口吃著豬血糕,除了讓台灣人流口水外,是無法改變美國政府的禁令 (我也很喜歡吃豬血糕,但是「我喜歡」與「要改變美國對豬血糕的態度」是兩回事)。不確定是不是搞錯方向,或者有些改進的事情尚未拍出來,只拍幾個民眾大口吃豬血糕的畫面是沒有用的。



看到這新聞,才知道原來美國沒有禁止。

那我很好奇,之前的新聞是誰發出來的?是故意,還是誤發?若是誤發,是否有人要出來道歉?不然若影響到豬血糕的銷售,那些業者不就很委屈?在影音新聞中,且美食專家胡天蘭也對豬血糕有所批評,現在看起來會不會很尷尬?

找個時間應該跟學生們說明目前最新新聞的情況。只是我很好奇,過一陣子,新聞會不會有不同的發展?


附註:
我在美國的時候,只有到亞洲商店才能買到豬血糕,那時候沒有聽說禁止的消息。

2010/12/22

好久不見--冬季大三角


本文在 2010-12-22, 21:07 刊出
除了使用的螢幕截圖有其原本之授權 (應該是 GPL 自由授權),筆者無權變更外,本文版權沒有,歡迎使用。說明: GPL 授權之著作 (例如本文使用的天文軟體),使用者可以使用、散布與轉寄、修改、進行商業用途。

12/08 晚上九點多,在戶外散步,看到一顆很亮的星,我以為是行星,但是稍微低了點,仔細看週邊的星星,看到獵戶座,就知道是冬季大三角中的是天狼星。另一側的亮星則是木星。

不曉得是最近晚上的天候不好,雲很多,或者是工作很忙......還是我的藉口很多,沒機會看到冬季大三角。我的照相機設備很差,無法照下來給讀者看,所以我使用天文軟體來說明。


時間設定在 2010-12-08 22:00。這比較接近當天我看到的情況 (當天可以看到獵戶座腰帶的三顆星,但是看不到其他的暗星)。我加上紅色的線,比較容易看出冬季大三角是怎樣的位置。


若您無法想像獵戶座、小犬座、大犬座,那軟體上那加上星座連線,可以想像了嗎?


  如果您還是無法想像,利用軟體中加上星座圖像的功能,這下子很清楚吧!

國中時的國文補充教材提到:不要只顧著趕路而忽略沿途的美景。 但是仔細想想,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大,我們真的有機會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以及天上的星星嗎?我認為,想看的人,就會看,緣份未到的人,就是忙。

  附註:
1. 這次使用的軟體
a. 天文軟體: Stellarium 0.10.5 版 (可以合法免費使用,請讀者自行搜尋相關說明)(官網:http://www.stellarium.org/)
b. 螢幕擷取軟體: Ksnapshot 0.8.1 版
c. 修改圖形: Kolourpaint 4.5.1版
d. I use KDE 4.5.1 on Ubuntu 10.10 for the above work.

2010/12/15

即日起,改用 KDE

2010-12-15, 22:22 發布
本文版權沒有,歡迎使用。


12/11 參加 Ezgo 聚會,在緯哥的推薦下,晚上回到家就立刻安裝,換用 KDE。之前聽說 KDE 4 不穩定,加上我已經不像博士班時,有問題可以自己去找答案,因此成為騎牆派,或稱西瓜派,就是哪個介面用的人多,就往哪邊靠。

當天緯哥介紹了 KDE 4.5 的操作,我發現除了畫面漂亮,功能的整合真的比 Gnome 好,應該要讀書備課的晚上變成 KDE 嘗鮮 party。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用 KDE,我第一次使用是在博士班時 (應該是 2006 年時),使用台南縣網的 B2D-KDE,後來跟個系統預設的介面 Gnome。也有人說,Gnome的進步實在不夠快,還是 KDE 令人驚豔。

這次的試用,真的是沒話說,不過目前有個問題,就是找不到外接單槍時的設定方式,因此原訂 12/13周一要在課堂上展示 KDE 的美,就因為我的笨拙,就延後了。後來找到 Nvidia 的應用軟體,所以下次可以試試看。下次再來分享使用 KDE 的心得

附註:
1. 若朋友們不曉得 KDE Gnome 的差別,可以上網找。
2. 我盡量忍住,不要這麼早在部落格出現旗幟鮮明的用字,就是 KDE 與 Gnome 所附在的軟體上。
 


我用四個桌面,第一個桌面是主要工作的地方


第二個桌面是天氣、日曆與時鐘


第三個桌面是我常放古典樂的地方
第四個桌面,我還沒想要怎麼用

2010/12/04

讀文感想:好像不是這麼簡單
洪蘭: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2010-12-04 22:09
除了所引用的資料有其原始著作權保護方式筆者無權變更外,本文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


洪蘭: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天下雜誌第436期)

我在前一篇提到,對於洪蘭教授的看法,我完全認同,對於要培養科學家,真的是要給予適當的自由,而台灣的教育,不只是該文章中提到的小學,連研究所的教育也是這樣,沒有給學生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培養科學家不是好事。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仔細想想,台灣需要多少的科學家?若全國人口的 50% 是科學家夠不夠?  若不夠,那 80% 夠不夠?

若真是如此,那基本工作就會有斷層,例如我們使用的電、自來水、天然氣、道路等都需要專業的人員為大家服務。若就業人口中有很高比例的人是科學家 (工商業界的研發人員也算是科學家),那誰來從事農業、工業、商業等相關工作?

我們去逛超市,逛夜市,誰來為我們服務?

我們搭高鐵、客運到墾丁或是搭火車到花蓮渡假,誰來開車?誰來進行道路維護與安全管制?誰來進行渡假的相關服務?

若半夜發生車禍,送醫院急診,是誰要開救護車?是哪些人員要對傷者進行醫療處理?

人難免會走到最後一步,是誰來協助大體及後事的處理? 10 年後誰來幫忙撿骨?

科學家為我們作上面提到的服務嗎?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家嗎?

孩子們真的想要成為科學家,或者那是爸媽一廂情願的想法?他們當了科學家就會比較快樂嗎?

科學家重要,藝術家就不重要嗎? 台灣的教育不利培養科學家,難道就有利培養藝術家?

以人格特質與人口分佈的角度來看,適合當科學家的比例可能不高,但是爸媽期待自己的孩子當科學家的比例卻很高。難道除了科學家,其他工作都不是人做的?


我自己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感受到,美國人對每個職業都尊重,例如消防隊每年都會有活動,向中小學生介紹他們的工作,而不少孩子也認為消防隊員是英雄。但是若是在台灣,有孩子說:「我要當打火兄弟!」,恐怕會引起家庭革命,因為士大夫的觀念下,那些工作都是爸媽看不上眼的。話說回來,若是發生火警等事故,多數人會立刻打給消防隊,因為我們認為這些火警問題,只有依靠消防隊的專業才能解決。這是很矛盾的事情,肯定他們的專業,卻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這樣的工作。

在台灣大家都認為大學教員是值得最尊敬的,我們看到教授都畢恭畢敬,這樣的場合,旁觀者很容易分辨出誰是大人物,誰是小人物。但是我在美國看到不是這樣,很多大牌教授都很友善,無論是助理、技工、清潔人員,大家都能融洽相處,不易從人跟人的互動來推斷誰是教授,誰是職員。跟一位在美國的業界有多年經驗的同事聊到,即使是大公司的主管,也是很客氣。因為無論工作內容與收入,他們認為工作就是工作。

對於各種職業的尊重,台灣人的觀念還是有改進的空間 (當然現在比我還是中小學生時已經改善很多),但是還是老話一句,正當的工作就是工作,不用去過度分類、貼標籤、分好壞。

有位前輩說得好,台灣教育要培養人才,重點在「適才適用」,不是所有的人都往醫學院或是熱門科系就讀,但這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改變這樣的舊觀念。

父母親也要改變心態,不是一心期待孩子可以成為科學家,一旦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下,成績上沒有亮眼表現,才在失望的態度中,看看孩子可以作什麼工作。何不多觀察孩子們的興趣與能力,找到適當的工作會比當科學家更有表現 (而且科學家的收入不見得比較高)

回到洪蘭教授的文章,我們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家嗎?真的所有人都適合當科學家嗎?如果沒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那該從事什麼工作?

親愛的洪教授,我也勉強算是半個科學家,我當然知道您要說什麼,但是除了科學,這世界還是很大。科學的興起與逐漸成為主流是在 150 年前,更早之前的主流是藝術與神學。現在大家注重科學,那 200 年後的人會注重什麼?科學有這麼重要嗎?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附註:

1. 改天我去找先進國家工作人口中的工作屬性分佈,有機會再來分享。

2. 大三的時候,林璧鳳老師曾在課堂上說:「書讀越多、知道越多,不會越快樂」。上週的課程,我也在課堂上從食品發展的方向,談到社會上有人很關心台灣糧食自足率過低的危機,但是這些比全球暖化更急迫的危機,政府卻都不談這些事,因此我才說了林老師的那句話。不過我倒是不擔心他們因為聽到這樣而打消考研究所的念頭,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3. 大家習慣尊敬官員或是教授,但是靜下來想,是他們做了什麼貢獻或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還是我們已經習慣服從權威?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部份,台灣可以進化到美國那樣子。希望一般人對某些人的尊敬是依照其貢獻,而不是頭銜。

2010/11/20

讀文感想:完全認同
洪蘭: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2010-11-20 21:55
除了所引用的資料有其原始著作權保護方式筆者無權變更外,本文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


洪蘭:摘去標準答案的緊箍咒 (天下雜誌第436)


老實說,我只是追隨者,這方面的論述認同前輩的說法。我不確定什麼時候聽到這種說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 2002-2003 年左右,那時候已經考上教育部公費獎學金,正在準備出國的事情。在椰林風情 (BBS) 的留學版看到有網友轉貼李遠哲的文章,其中提到:「有問題不一定有答案」。我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義,但是在升學主義存活下來的我,早就會分辨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當然我知道這句話對於我申請學校沒有關係,於是不急著去弄懂。正如我在另一篇提到,我是在博士班的時候,才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因為自己的思考與推理受到侷限,才體會到這句話。最近看到洪蘭一系列的文章,更是感慨。

各位年輕的朋友們,我不敢,也沒有資格要求你們可以認知到這樣的問題,我自己在台灣唸碩士班時,也是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出「標準答案」 (當然那時候我認為而是在學習如何作研究,事後看來,就是追求「標準答案」)


那篇文章提到:

兩位美國研究者問了這個問題,他們花了六年的時光,找出了全世界三千名科學家的特點,結果發現第一個特點是他們會把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概念連在一起;第二是他們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一直問「假如…會怎麼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直到自己完全明白為止...

...幼稚園的孩子每天問:...「貓為什麼要吃老鼠呢?」...,但是進小學後,他們就不問了,因為他們很快就了解老師在意的是標準答案,多問只會自討苦吃;到了高中...每天考試都考不完了,哪裡還有時間去想為什麼,背下來應付完就是了。

(說明:這裡引用他人的文章,我已經註明出處,且在此主張著作權法中第 52 64 條的合理使用,若著作財產權擁有人,可能是天下出版社,可能不是洪蘭教授,認為不妥,敬請告知,筆者馬上移除)


按照洪教授的推論,我們的體制扼殺了天生就會問為什麼的小朋友。相信很多人都贊成這一點,

我們該如何改善呢?

*誰有能力可以改變大環境,扭轉這種「標準答案」的思維呢?

*在小學校園裏,難道所有的老師都是只會給標準答案,連一個啟發型的老師都沒有嗎?

*若大家都喜歡啟發式的老師,我們現行追求「標準答案」的大學及研究所教育可以培養出這樣的師資嗎?

*若有熱心老師,採用啟發式教學,取代「標準答案」,這種老師可以在校園生存嗎?這些學生要多少年才可以成為科學家?教師評鑑可以等這麼多年嗎?家長有耐心可以等這麼多年嗎?

*若家長知道在台灣的科學家收入可能沒有想像的高,他們還會接受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嗎?

*家長在孩子成績差,沒有考上名校之後,還會肯定「沒有標準答案」的教學嗎?

*家長還會期待有一團爛成績,讀爛學校的孩子帶著「非標準答案」的思考訓練成為科學家嗎?

*在理想教育下,有多少比例可以成為科學家?什麼是科學家?

*如果多年後這些孩子沒有達到預料中的「有出息」,我們還會鼓勵老師使用啟發式教學嗎?


對不起,我有點過火了,但是我的這些問題,不就是該文章提到幼稚園小朋友每天問的問題,我也很想打破砂鍋,追究這些問題直到明白為止,我......

親愛的洪教授,我可以向您請教上面的這些問題,我是發自內心的,不是要討好老師,我可以不斷問嗎?我已經 30 多歲了,我可以成為科學家嗎?

親愛的洪教授,我真的不懂,我真的想知道。

2010/11/15

取得同意了,正要開始翻譯生化軟體 Ballview

2010-11-15 22-08 貼出
本文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


Ballview 是化學分子畫圖、看圖軟體,適合大學以上生化相關課程使用。Ballview 是免費軟體,使用 GPL 授權,支援 Linux, Windows, MasOS

我在台灣時間 11/14 的晚上 email 給作者,表達想要翻譯該軟體的意願,今天 (11/15) 就收到回信,同意我的請求。


Gallery 螢幕截圖,可以看看使用 Ballview

Download 可以下載適合自己作業系統的檔案。

Movies 可以下載分子的動畫 (很炫,希望我可以學製作動畫)


我只大略試過 Ballview,這軟體很不錯,所以想先翻譯再說。而且作者說已經在進行德文的翻譯 (我看作者的 email,應該是德國人),看來也預留翻譯的空間。等我摸熟這軟體,再來寫個手冊。





說明 1:
老實說,我還真的是「負債」累累,手上幾個翻譯還沒完成,包括生物統計軟體 OpenEpi 以及接手 Gnumeric,答應要翻譯的生物教材 Molecular Workbench等... 現在又標了一個工作,難道這是志工的宿命嗎?

就盡力吧! 今天我也在課堂上說,我們這群傻瓜作這些,教育高層現在不見得會感激我們 (多年後可能會吧!),但是我們認為這對教育有幫助,我們就去作。

說明 2:
相對於很多夥伴,例如台灣 Gnome 的負責人,Pesder (雲林某國小老師),以及 Franklin,台灣 KDE 負責人 (任職於北部某電子公司),他們兩位在翻譯上的貢獻實在是超出我太多太多,而且很沉默,只有我,還沒開始翻譯就先在部落格公告,典型的半瓶水性格。

說明 3:
之前已經翻譯了幾個化學或是生化軟體,有時間會在部落格上一一介紹。

說明 4: 
Ezgo8 (2010-09) 已經將 Ballview 收到教育類軟體。想要有完整的教育類軟體,請下載 Ezgo8。


2010/11/13

讀報感想:
洪蘭:誰創造了「不可燃人」?


2010-11-13 01:22 貼出
本文為公共財,沒有著作權。

年輕的朋友們,阿原今天讀到一篇文章


(希望這個連結長期有效)

洪教授經常對台灣的教育提出犀利的批判,讓在位者感到尷尬,也讓支持改革者大聲叫好。文章提到一句話:

學生很聰明,二次以後就懂得,自己怎麼想不重要,課本怎麼說,老師怎麼想才是重要。

也提到,孩子不需要思考下一步要作什麼,因為家長已經準備好了。題目問什麼,也不需要思考, 因為課本與老師的答案才是答案。想想,我們在大學,何嘗給過大學生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的機會?我們告訴學生題目該怎麼回答的次數,是否遠高於題目應該怎麼想?即使他們提出來,當老師的似乎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指導」 學生認為自己下一步想做的事情。

本來想寫「問題與考題」的系列感謝,但是我只寫了一篇就停了,今天看到洪蘭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到我應該持續往下寫。

真的,在台灣「有考題就會有標準答案」,這件事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獨立有嚴重的負面影響,我自己大約是到了博士班才驚覺,我受到台灣升學主義的負面影響很嚴重。到現在還是一樣,在思考與推論一些事情時,都無法完全跳脫這個框架。不過相對我一些朋友,我算幸運,我知道我有框架,他們連自己被框架侷限了都不知道。

幾天前廣告界名人孫大偉過世,新聞提到,孫大偉的高中老師給他的評語是:該生素質太差。孫大偉重考數次才上大學 (不過那個年代大學錄取率很低)。這是事後話,當他在廣告界發光發亮時,不曉得那些以傳統方法評論孫大偉的老師/教授/家長/社會/大環境,有何感想?

那篇文章要討論我們社會需要「自燃人」,但是教育卻創造「不可燃人」,洪蘭教授認為是從小的教育問題,我絕對贊成。不曉得洪教授是否認為大學教員也需要「自燃人」,但是似乎以「不可燃人」為多,若此屬實,那這是誰的問題呢? 洪教授是否可以建議一個方向來思考這問題呢? 我不懂,但是我想知道這問題的標準答案!

2010/11/07

上台簡報的建議


2010-11-07 1410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這學期有些課程有上台簡報的部份。在此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1. 不妨把每次的上台當作是找工作/研究所面試/推銷產品的練習,可以有正式的穿著 (但不強制),態度嚴謹 (可以輕鬆,但是切勿嘻笑)

2. 與聽眾眼神的接觸很重要,不少人,包括資深人員,常會看著電腦螢幕唸稿子。配合眼神的接觸、手勢、走步,讓聽眾感覺到報告者的專業、信心、敬業。

3. 話多不如話巧。初學者常以為說很多就是內容豐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如何以有限的時間,將內容傳達給聽眾或是長官。因此談話的速度、音調 (特別在強調重點時)、頓點、反問聽眾等,甚至準備笑點也能讓現場的氣氛更活潑。回想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將發現演講者說話的速度不快,說的話也不多,但是適當的停頓,適當的語調, 常能緊緊抓住聽眾的胃口,而且他們的簡報經常只有幾個字。這需要多練習。

4. 簡報上可以使用 Office 或是網頁的格式,請記得,電腦軟體是「輔助」演講者傳達內容,但是很多人卻被軟體限制,變成報告者被軟體牽著走。

5. 軟體可以適當的標出重點,例如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一年後,該產品的收益居然佔所有產品的 30%。可以特別標出這個特色,這部份的說話語氣上可以提高音調、加大聲音。

6. 可以準備 「雨天備案」、「B 計畫」,當然不是真的下雨,而是萬一現場的電腦當機,或是自己忘記帶隨身碟等,是否有備份檔案,甚至是沒有電腦,沒有輔助文件的情況下要進行報告。請記得,電腦是輔助的,設法降低因為電腦不能正常運作而影響整個報告。

我們不需要是簡報天才,只要多練習,就會有進步。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觀摩、學習。

上面提到的建議僅供參考,一切還是以您遇到的狀況為準,例如您的上司非常注重簡報的內容完整性,希望把所有的資料都放到上面,這時候您就得放上去,那種重點提示法可能就不適合。


附註1: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介紹簡報技巧的文章,讀者們可以自行搜尋。在這裡我建議不妨看看高醫蔡老師的相關文章 (link) 例如:






上台簡報的技巧
--阿原的台灣經驗 vs 美國經驗

2010-11-07 1345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本文不是要教大家上台演講的技巧,因為我還在學習,還沒有資格「教」大家。但是可以「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

先來說說阿原的台灣經驗,先提醒一下,現在的教學很多元,因此這裡提到的經驗可能已經試過去式,不見得跟現狀相符,請讀者自行調整。

我唸大學修課時沒有什麼上台報告的課程。到了大四有必修的書報討論課,每位學生一個學期要上台報告一篇英文期刊的論文,然後由現場的老師們進行「指導」。當時 (1997-1998) 的設備,我們使用 A4 大小的透明片及投影機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想像)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注重內涵,不要只看表面功夫,這些事情在我到美國看到簡報技巧後就改觀了。

我們大四的時候,沒有老師說明這門課的中心思想與簡報技巧,我們只能跟研究所的學長姐們學習。事後回想,學長姐們分享了實戰的技巧,但是還是沒有抓到中心思想。

我還記得,沒有任何的示範,學生做好了投影片就上台報告,很多人都是看著透明片或是螢幕上的文字照唸,沒有情緒,沒有與聽眾互動。學生報告結束,就輪到老師們「指教」。說是指教,但是我們看起來像是砲轟,也因此我們依照老師們在 seminar 的火力加以分類,有些是大砲,有些是高射砲,有些是機關槍。幾次我記得有學生被釘在牆壁上,等主持的學生宣佈換下一位講者或是宣佈結束,才結束尷尬的氣氛。

學生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該論文的實驗內容與細節,但是學生只是報告者,不是該論文的作者,我博士班畢業後知道當年老師這樣的砲轟指導法是想要刺激學生多增強基本知識,多去批判,但是對一個大四的學生,可以有更有效的作法。

退伍後唸碩士班,此時變成 Powerpoint 及單槍投影機。除了每學期的書報討論,每一兩週就要在 lab meeting 報告進度或是選讀論文。當然此時讀論文的能力已經略有增加,但是演講技巧還是很差。我現在想想,有點可惜,這麼多次上台簡報的練習機會,應該可以讓學生的簡報技巧提昇,但是事實上普遍不重視技巧。

我到了美國,要修助教英文課,(非英文母語的國際學生必修),我修了一年,對於我們作科學實驗的人,修這種課真的很累,但是也學到不少簡報技巧與英文。

我記得,老師會說簡報時不要只盯著電腦或是螢幕,要跟聽眾有 ”eye contact” (眼神接觸)。配合適當的語調及手勢,可以加強簡報的說服力。

老實說,那一年的真的學到不少,我也逐漸應用在我的演講當中。我們在台灣都被教育要注重內涵,不要注重表面功夫,但是事實上,同樣的演講內容,適當的演講技巧可以讓聽眾印象深刻,甚至是一種享受。也跟同事聊到這件事,他也認為台灣不注重演講技巧,他也是到美國後才學到很多。

就演講與簡報技巧來說,在台灣這方面教的育真的是不夠。但是我們想想,無論是在工商界還是學術界,有好的簡報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為那些是表面功夫或是不必要的東西。當然我到現在雖然有一點點的底子,但是還是需要多改進。

總結:簡單的說,簡報是演講者將訊息傳達給聽眾 (可能是一般大眾/同仁/長官/面試官)。而簡報技巧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聽眾可以接受講者的訊息。

說明:我將會找些演講的影片,貼出來,分析講者的技巧。

2010/11/06

牛頓+萬有引力 vs 保健食品


2010-11-06 2127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我在化學系當助教時 (2002-2003),有一次協助某計畫,帶兩位高中生作大二的有機實驗。實驗等待的過程,我們就聊天,聊到某個話題,我就問:「萬有引力是誰發現的?」

學生回答:「牛頓」。

我又問:「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前,萬有引力是否存在? 東西是否浮在空中?」

學生回答:「當然不會,當然還是有引力」

我問:「那牛頓有什麼偉大的?萬有引力不是因為他而存在,為何教科書讚揚他是舉世的天才?」

學生:「...

當然,我當時問他們,不是要聽到答案。

有問題,不一定會有答案。

問問題的人,不一定想要聽到答案。

============

這學期 (2010-09~) 我有一門課,保健食品概論。課堂上學生不常提問題,倒是我常問一堆怪怪的問題。

例如:

紅麴有許多保健功效,有不少紅麴相關的產品通過健康食品的國家認證,民眾在購買時比較有保障。我就問修課的同學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廚房,在院子自己做的紅糟,沒有進行科學實驗,沒有申請國家認證,那是否還有保健功效? 

三百年前的祖先,在沒有科學實驗以及國家認證的情況下,他們所吃的人蔘或靈芝是否有保健功效? 

上面兩個問題,如果您認為有,請說明為什麼有。如果您認為沒有,請說明為何沒有。


再說一次,

「有問題,不一定會有答案,或者說不一定會立刻有答案。」

「問問題的人,可能有他的目的,但是不一定要聽到答案。」

 因為是問題,不是考題。

讀報感想:蔣勳認為「理工生少了美感,沒競爭力」






2010-11-06 20:43
本文章為公共財,版權沒有。

這幾天看到網路上聯合報的文章


我自己也是理工組出身,看到這篇文章不免有點感想 (或感嘆)。我剛進大一就先參加火車社,後來參加攝影社。會參加火車社,是因為上幼稚園前經常跟著祖母搭火車從台北回中部老家,對我來說,火車是很有親切感的東西。會參加攝影社,是因為高中時被同學拉去參加攝影社,學了些技巧,也得過北市青年攝影比賽的佳作,以及柯尼卡學生盃佳作,上了大學,參加攝影社,想要多學一些。

到了大二,我才發現我患有一種疾病,叫做「理工組的自卑感」,不懂人文。或許國高中為了升學,我們都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到對升學有幫助的行為,對於升學沒有幫助的,就漠不關心。或許我就是熬過那段時間,對於考試科目也應付的不錯,到了大學,沒有人逼我要升學,這時候,藏在心中的感覺/天性/吶喊/潛能,就慢慢的跑出來,導引我的行為。

一般來說,學生到了大三會更知道自己要作什麼,也更能掌握時間與課業狀況。我自己到了大三,開始買 CD 聽古典樂,也參加另一個人文性的社團,薪傳社,以及屏東地方社團的田野調查以及營隊活動。大二時請教學長有關航照圖與經建版基本圖的相關事情,也是到了大三開始到地質系的地圖室摸索、學習 (那年代網路不如現在發達,也沒有Terra server, Google, Yahoo 等的衛星圖)。我是個常泡在球場、社團以及圖書館的人。大一、大二都是查課堂資料或是 K (都是科學的東西)。到了大三、大四,我在圖書館卻幾乎都在看台灣歷史與地理的書,沒辦法,這是來自心裡深處的驅動力。在可以應付課業的狀況下,我不會把時間用在拿更高分,反而是去接觸有趣的,課外的東西。

當兵初期,包括在新訓中心及下部隊,也是有適應問題,度過辛苦的菜鳥期之後,我就開始觀察營區的昆蟲,以及看星星。配合星座圖及相關書籍,當時可以辨認行星有金、木、火、土星等,一等星都可以記得。也利用放假時間參加北市某個天文社團。那時候很有趣,有小兵會抓昆蟲來問我這是什麼蟲,偶爾我也會教小兵認識夏季大三角或是行星。

或許在夜深人靜,一個人站衛兵時,才有機會靜下來思考,才可以靜下來跟自己對話。我當時的感覺是,
因為電力的普及以及電燈發明,人類被迫延長工作時間,被迫處在只有人跟人的世界,卻忘記人跟自然的互動。軍中就是執行勤務,要站衛兵,被迫要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執行勤務。我這才會發現自然與星空就在我們身邊,但是大家都「太忙」,忽略掉。現在回想起來,還蠻懷念站夜衛兵的日子。

其實我在唸大學時就想要看星星,但是都沒有時間。或許是緣份,或許是老天給我機會,這樣的機遇中看星星。退伍後唸碩士班、到化學系當助教、出國唸博士班,之中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靜下心來看星星。在美國的那段時間,倒是有幾次,例如有次是黃昏適合觀測水星的日子,剛好金星也在同側 (我有數位相機拍的照片,找到後再貼上來),有次是跟老婆在自家的停車位看流星雨,那次我們看到六顆流星。

從小我們被教育成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是在我升學的年代,經常是打折扣的,只注重智育。唉!不曉得新一代的教育會不會比較正常。

蔣勳是美學大師,他說理工組缺乏美感,沒競爭力。老實說這個我不懂,我不敢評論。而且很多人會說:「啊大家不都這樣?有美感可以加薪嗎?沒這回事吧!」

但是我知道,喜歡美的事物或是音樂是人的天性,也是本能。從博士班開始到現在,我會一邊作實驗/工作,一邊放古典樂,不是我懂古典樂,是因為聽古典樂會讓我感到舒服。至於爵士樂或是鄉村音樂等,我的緣份還沒到,不懂如何欣賞。老實說,現在的工作壓力很大 (而且我的工作跟人文、藝術、美學無關),但是就是有這方面的興趣,所以在 2010-09 的食品微生物課程中,在課本提到史上第一個食品罐頭起源的故事,與拿破崙,以及貝多芬的故事 (我是貝多分的樂迷)。各位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罐頭真的跟這幾位名人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 (我正在寫一篇:貝多芬、拿破崙、食品罐頭與食品微生物)。如果我是個書呆子,純粹從化學生物及溫度的角度來看,一定會少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我會給年輕朋友一個建議,無論是社會組想要了解科學概念,還是理工組想要認識人文,大學是個很棒的時間,一來相對的壓力小 (多數人沒有經濟及家庭壓力)。男生的當兵時期也是不錯的沈靜思考期。
當然過了這些時期,對於人文美學有興趣當然可以隨時投入,就像聖經或是佛教經典提到的觀念,隨時都可以悔悟,改過自新 (這個比喻好像有點沈重)

我老婆總認為我腦袋怎麼可以裝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東西,而且都跟我的主修沒有關係,我告訴她,我從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唸過書了,現在像火車或是台灣史地的知識,都是我在大學時候自己唸的東西。

我要跟年輕朋友分享我自己的經驗,如果您的時間可以調配的當,不妨花些時間在自己有興趣,但是跟主修沒有關係的事物上,或許十多年後會有不一樣的回報與收穫。


附註 1:我們系大一到大三的課都很重,大四的必修課不多,但是大家都忙著考研究所,還是很忙。有時候「很忙」是事實,但更可能是藉口。我們班少數人沒有擺脫升學的思維,到了大學依然以課業為主,沒有參加社團。我們班有些人完全投入社團,幾乎沒有跟系上的人互動,但是有些人則在社團與系上活動都能兼顧。我很高興,也為自己感到驕傲,當年在社團或是圖書館所投入的時間,讓我的生活與知識更多元。

到今天 (2010-11-06),我都還有一種「補償」的感覺,在升學的日子裏,我跟著大環境走,犧牲掉很多自己需要但是「暫時」被隔離的人文訊息。但是等我度過升學壓力,自己有更多的主控權,我就慢慢的「補償回來」。就像我在小學二年級 (1983 ) 在唱遊課學到巴哈的老烏鴉,到博士班三年級 (2006) 就播放到巴哈的小步舞曲的黑膠唱片,很也感謝小學的音樂課沒有被拿去支援考試科目。或許這是躲不掉的,暫時被隔離,總會要回來的。

附註 2 :有次跟同事提到我是從 History Channel 知道食品罐頭、拿破崙、貝多芬的故事時,沒想到他在美國時也喜歡看 History Channel

附註 3:我辦公室有一本音樂賞析的中譯本,是 2010-08-27 我到台南市演講結束後,到東門路上的二手書店買的,是我工作到很累時,很棒的提神劑。

附註 4:我喜歡稱呼課堂上的學生為「年輕朋友」,每次上課,開頭我都會說:「年輕朋友們大家好!」。總覺得叫他們「學生」或是「各位同學」不夠尊重他們。

2010/10/26

孟德爾頌的某個曲子



2010-10-26 22:59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各位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小學或國中的音樂老師會先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覺。

等我對自己比較有掌控權時,我就想到這樣的作法。

2005 年時 (博士班),我喜歡一邊作實驗,一邊放音樂。有一次放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CD,我就故意先不要查相關的訊息,聽過幾次後,先想想自己從這首曲子感受到了什麼,然後才上網查這曲子的相關資訊。

親愛的讀者們,若您對古典樂有興趣但不熟悉,要不要試試看。


您可以點此連結,這是 Internet Archive 的連結。進入該連結後,先不要去看英文標題,右側有個類似MP3 播放軟體的,請按下第一首 (Overture),然後開始聽,結束後應該會自動跳到下一個樂章。當然可以多聽幾次,再想想自己感受到了什麼。

說明:這曲子可以合法免費下載 (畫面左邊有寫 download 的地方),可以合法轉寄給朋友,可以合法放在自己的網頁讓人下載,因為著作權人採用 CC 授權。當然聽到第五樂章時,會聽到大家耳熟能詳的某某曲子,保證每個人都聽過的曲子 (賣個關子,請自己聽)




請靜下來,想想,自己感受到了什麼。


請記得這不是考試,這不是作業,這不是修學分,是自己的感覺,沒有對或錯。


OK,我來說說我當時的感覺。在聽過幾次之後,我在腦袋出現不少情境及感覺,簡單的說,我腦袋出現的是像 1857 年,米勒,拾穗 (The Gleaners, Jean-François Millet) 的農莊背景,一群人在慶祝秋天的豐收。



圖片來源:Wikipedia, The Gleaners 根據網頁的版權說明,這圖片是公共財 (public domain) 沒有版權,任何人可以進行任何用途。

(Source: Wikipedia, The Gleaners, it is labeled as public domain, not copyrighted)







當然,看過這曲子的英文標題,仲夏夜之夢,才知道我的感覺是秋天,但是「正確答案」是夏天。


附註 1:我對小學音樂課的印象不多,但是在小學二年級 (應該是 1983 年吧!),我們音樂課學了巴哈的老烏鴉。 2009 時,跟中研院環變中心的同事 (何爸) 聊到這件事,他說那是小步舞曲,英文是 minuet。我到 Internet Archive, 查詢 Bach, minuet 果然查到 (PCMD1_piano_1124001_Bach01) 這是鋼琴版本。

附註 2: 還記得有一次國中一年級的美術課,老師播放音樂,然後要我們以聽到的曲子,用水彩畫出來,然後跟大家說明我們聽到的感覺,以及我們的畫,想表達的感覺。我記得當時聽到小提琴很激動演奏,很久以後才知道是韋瓦第的四季的春,Four Seasons (Spring)

當時我就拿著圖畫紙,用不同的顏料,由上往下畫出寬約1公分的線條,其中以紅色線條比較多。老師要同學說明為何要這樣畫,輪到我時,我就說因為小提琴很激動,我就用紅色表示...

我以為會因為打混摸魚,畫的圖過於簡單而挨罵,沒想到還被稱讚一番。這是 1988-1989 的事情,我到現在還記得這件事。


附註 3:這是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的英文有聲書朗讀 (連結) 對原著有興趣的,或是想要加強英文的可以試試看。這是來自 Librivox.org 的義工所錄製的英文有聲書,細節請見此連結。中文部份原來有部份的翻譯,後來我接手把剩下的三分之二的翻譯完成。改天來寫個介紹 LibriVox 的短文




2010/10/23

給大學新鮮人的幾句囉唆


2010-10-23 22:45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說明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學生問:唸大學要幹什麼?
阿原:就看你要作什麼!

學生問:我不知道要作什麼!
阿原:不用急,可以慢慢想,至少大學提供這個環境,可以慢慢想自己想作什麼。


有位前輩一直鼓勵我寫部落格,但是我告訴那位前輩,以阿原的才能,大概寫一個月就沒有東西可以寫了。今年八月起到開南大學服務,或許也是時候到了,也顧不了那麼多,想要分享什麼就寫什麼。

(附註說明:這位前輩的部份文章很難懂,阿原經常是讀完的隔年才能理解該文章想以表達的內容,不得不佩服前輩的遠見)

承蒙上級的支持與厚愛,這學期阿原接了大一的班導師以及跨領域的守護導師,有些想要跟同學談談。網路上有很多給大學生以及大學新鮮人的建議,都值得花時間去讀一讀。在此僅分享個人的看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


1. 適應生活

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離家,開始要自己處理三餐、作家事。這方面若有困難,可以跟學長姐們請教。其實適應生活是需要時間的,一般來說可能需要數個月。此外學校也提供很多的資訊,有關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值得參考。

2. 適應學校生活,遵守校規

每個系的課程負擔不同,甚至每個年級的負擔也不同,這可能是跟高中生活最大的不同。以學校的立場,希望學生都能平安來報到,平安畢業,不要發生任何意外 (特別是交通事故)。以老師的立場,希望學生在度過適應期之後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要作什麼,但是請記得:

「想想自己要作什麼」,這件事情可能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自己要作什麼」,不限於工作或是賺錢,有時候是圓一個夢,有時候是對國家社會盡一份心力,有些時候是完成上天交付的任務。

對阿原來說,是在唸博士班的時候才真正確立自己要作什麼。當然不是因為唸博士才知道, 而是阿原從大學就在想自己要作什麼,但是沒有具體的結論。但是大學畢業後,等當兵時,讀過柴松林教授的《聖賢書所學何事》,卻是在潛意識中影響阿原 (改天寫一篇來說明此事)。一直等到適當時間與空間環境的成熟 (博士班後半期),才堅定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想了 10 多年)。當然阿原確立想法要去執行時,也遇到很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有空阿原會說明。當然不見得要唸研究所才有機會想清楚自己要作什麼,只要去想就好,時間到了,自然會有適當的結論 (用結論會比用答案二字來的好)。

此外,校規的制定,一定有其道理,不要去挑戰校規。而且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畢業後到公司上班,養成守法的精神很重要。


3. 適應學校的修課與考試

各位會發現,大學不太一樣,有的老師不點名,學生就認為可以蹺課,有的老師很風趣,有的老師很古板...

其實這是大學課程的特色,每個老師的作風不同。回想阿原大三修生物化學時,我們是上下學期各四學分,外加實驗課。我們上學期一共有五位老師上生化,下學期是另外五位老師上生化。有次大三的導生會,我們很多人向班導師抗議生化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老師來上課,每個老師的風格都不同,都來不及適應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就換下一位。有的同學經常蹺課,看到不同老師還以為自己走錯教室。我們導師一邊安撫我們的情緒,一邊解釋。

(說明:我們當時已經是大三,也就是已經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是無法立即適應。其實阿原多數大學的科學領域的課程都是由多位老師合開,而且多數學校的都是這樣。)

這就是大學老師的多樣性,每個老師都有其優缺點,可以挑優點來學。每個老師對科學的詮釋方法與技巧也不同,人生觀也不同,而且學生的個性與狀況也不同。因此教學評價很高的老師不見得可以符合每位學生適合的學習方式。相對的多數人認為教學不怎樣的老師,卻可能對少數同學來說可以學到東西。

因此要告訴各位年輕朋友,慢慢的各位會找到頻率相近的老師,也就不妨去跟頻率相合的老師多聊聊。


4. 多參加活動,多結交朋友

當然要在課業可以應付的情況下,多參加活動是好事。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參加太多的活動而成績欠佳被退學的。活動的種類很多,包括學校經常會邀請藝文相關的團隊來校演出,或是邀請知名人士前來演講,阿原有時間也會去參加,特別是跟自己所學不同領域的演講或是演出。除了自己的主修,若能擴展其他領域的知識或是接觸藝術,對於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都很重要。此外,校外有不少的社團,如宗教性社團、服務性社團、進修學習等,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參加。

有機會也可以多結交朋友,因為這個學生是沒有心機,大家純粹是交朋友。大家都讀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或許多年後,這些朋友有可能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而且不同的朋友對自己會有不同的影響。


5. 培養多元興趣、多運動

不只是阿原的觀察,有不少教育學者也指出,現在的學生升學壓力比以往更大,對於考試沒有幫助的事情多不關心。當然不是要求各位去上街頭,參加社會改革,阿原只想說可以培養多元的興趣。以阿原來說,因為高中打籃球,到了大學想要學不一樣的運動,就參加排球系隊,學打排球。排球這項興趣到了碩士班,成為一種舒壓的方式。其實碩士班作實驗都有壓力,每次剛好有實驗的空檔或是告一段段落,就到排球場報隊。到了博士班,成為與各國夥伴交朋友的方式,這也是當初學排球沒有想到的好處。

此外阿原移上大一參加攝影社學照相,參加火車社,跟著大家研究火車,坐火車到處玩。而且到了大三參加薪傳社,研究台灣的古蹟與文化。等上了大二時才知道自己患了一種疾病,叫做 「理工組的自卑感」,發現自己完全沒有人文素養,因此從大一就偏好參加了人文性的社團。

阿原從大三開始到書店買古典樂的書及 CD ,想要認識古典樂。當然自己沒有想到,當時 1996年買 CD 聽古典樂,自己到了美國時,從 2004 年開始聽黑膠唱片。這種事很難說,阿原大三時還沒確定要考碩士班,更不可能預知未來,考取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到了康乃爾大學唸博士,這種對大三是白日夢般的事情。

剛到美國也是面臨生活適應問題與課業問題,完全沒有念頭聽古典樂。但是緣份是很奇怪的東西,時間到了就發生了,最後回台灣前運了 400 張的黑膠回台灣,等待適當的時間要拿出來放。

這種多元的興趣是很重要的,不用去斤斤計較、過度算計什麼對自己有利才去作,什麼沒有好處就不作。其實人不是機器,對於自然現象有天生觀察力與好奇心,對於藝術或美學也有共鳴及去了解的動力。

6. 培養責任感與樂觀的態度

責任感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但是我們還需要樂觀的態度。現在社會非常競爭,大家的壓力都很大,如何轉變心情,把壓力視為驅動力,是所有人都該學習的 (包括阿原自己)

想談的真的很多,但是先暫時打住。也要再次提醒,適應大學生活需要時間,而且這期間情緒起伏比較大,可能很正面,也可能很挫折,無論如何,這裡不是高中,大學給學生相對比較多的自由,因此好好享受這種自由,但是不要濫用這種自由,作些無意義或是違法的事情。
 
往後就不同的主題會編寫相關的文章,就像會寫這個部落格是為了跟年輕朋友們分享一些經驗,各位若不嫌棄,可以來逛逛、看看。

2010/10/17

終於出現了--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2010-10-17 16:08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加上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沒想到今天隨手一查,居然在 Internet Archive 看到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當然是先下載再說。

在美國時,我有兩張黑膠唱片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其中一張是卡拉揚指揮,歐依斯特拉夫擔任小提琴的那張 (請原諒我對古典樂的外行),也是我經常播放的唱片。雖然唱片及唱機、Technics 的喇叭都帶回台灣,但是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到現在都沒有機會拿出來 (它們還塞在倉庫的角落)。回台後也只在台北愛樂聽到一次,不過沒有機分鐘就進廣告 (搥心肝)。

後來我常到 Internet Archive 下載很多古典樂,很多是版權過期的公共財或是 CC 自由授權的音樂,但是就是找不到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今天就一邊備課,就一邊享受 Triple Concerto 優美的旋律吧!

附註 1:本連結只有第一樂章,希望未來可以有其他樂章。而且本樂曲未說明版權狀態,所以我會建議使用者下載就好,不要散布。

附註 2:有關如何在 Internet Archive 下載古典樂,有時間我會寫個簡介,包括版權的狀態。

附註 3:我很想寫篇文章或是一本書,叫做《跟著阿原聽古典樂》,但是我只是喜歡聽,喜歡下載合法免費的古典樂,並不懂古典樂,為了並免被吐口水,所以書名應該是《跟著阿原下載古典樂》。至於何時會完成?可能等升到副教授之後吧!

附註4:我有幾張照片,是在美國的家裏,背景是我的黑膠唱機、真空管擴大機及卡拉揚的版本的專輯封面,有空找出來再放到部落格。

2010/10/16

問題與考題 系列 1
是問題?還是考題?


2010-10-16 10:15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加上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先問一題小學程度的題目。

請問太陽系有幾大行星? (20 分)

(A) 5
(B) 7
(C) 8
(D) 9
(E) 以上皆非

提示:請先想清楚後再回答,這題 20 分



正確答案是...





在我說出解答前,如果您很認真在思考,從大腦的記憶中設法挖出是幾個行星?如果您想者在 A~E 當中找出一個就可以拿到 20 分,那您真的我設定的讀者,請繼續往下看。



在公佈正確答案以前,可以先把讀者作分類,分為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社會人士。各位應該同意不同對象會有不同答案吧!對於中小學生,課本有答案,請自己去找。


對於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正確答案,會比較複雜。請問您要回答這題目的是?
(A) 就是想知道
(B) 我不能被這種小學生程度的題目打垮
(C) 這是國家考試 (高普考或是證照考試)
(D) 這是期中考題
(E) 我想討好出題的人,也是這個部落格的主人


對於 (B) 「我不能被這種小學生程度的題目打垮」,的朋友,可以去參考小學課本,或者上網找就有,題目不是我出的,我無權回答

對於 (C) 若這是國家考試,您應該可以從適當的參考書籍找答案,我不是出題者,我的答案一定不能幫您在國家考試拿分,反而會丟分。I'm sorry!

對於 (D) 這是期中考題,那我強烈的建議您去問出題老師,我不是您該問的人。


對於 (E) 「我想討好出題的人,也是這個部落格的主人」,我強烈的建議您把時間省下來,這部落格的主人沒錢沒勢,怪脾氣一堆。社會上該討好、巴結的人很多,這主人是不值得這樣做的 (投資報酬率過低)。


哇~~~ 哇! 說了一圈,終於到了我最想說的地方。若您是為了想要知道,無論是大學生還是社會人士,恭喜您,在這現實的社會中,有這種動機的已經不多了,不是沒有,是這種天性每個人都有,但是在台灣的教育及下社會環境下還能有這種念頭的真的是難能可貴。

(因為篇幅,請接下一篇)

早知道這樣,當初會那樣嗎? 系列 2
年輕工程師爆肝事件之感想


2010-10-16 00:11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加上本文作者是江易原,但非強制。
 

這是 2010-09-27 星期一新聞報導 (可以參考這則文章),當然 「爆肝」 這兩個字是近年才流行,意思可能是過勞死或是工作過度而影響健康狀態,有空我會確認網路上對爆肝的定義,但至少我聽起來像過勞死。

我正處在大學菜鳥教員的適應期,9/27 凌晨,我還在準備星期一的課,開學以來除了準備課程,還有其他的工作,難免需要多花時間。當時備課到有點疲倦,包括身體與精神上的疲倦,休息時看到那則爆肝的新聞,頓時心中百感交集。也或許在那種情況下,有些想法。

如果那位工程師早知道會爆肝,他還會選擇那份工作嗎?

9/27 上午食品工廠管理的課程,提到食品工廠的專業分工,與員工的專業等,頓時那種感覺出現,我就問學生們:「有時想想,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然後說明了那則新聞。

像這樣盡責的職員卻爆肝 (假設確定是過勞死),錢賺的不見得比較多,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對工作要盡心盡力,但是實際上打混摸魚的大有人在,活的好好的,努力工作的卻是爆肝的高危險群。

我問學生:「如果你們知道會爆肝,還會選擇這份工作嗎?還會超時工作嗎?」

學生們沒有人回答,但是有幾位盯著我,他們的眼神似乎反問我:「如果知道會爆肝,你還會選擇當教授嗎?」

我...我...嗯...啊...ㄟ...



附註 1:可以上網查詢「工程師,過勞死」就可以看到相關新聞。

附註 2:老婆問我說,早知道要備課到半夜,為何不提早進行? 唉!老婆大人,您有所不知,包括備課在內許多的工作都很重要,很花時間,我也不想熬夜呀!

附註 3:根據前輩們的說法,第一年菜鳥備課通宵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備完課,吃個早餐剛好去上課。

附註 4:我自己及老婆的電腦都有裝 Workrave,這是自由軟體,可以免費取得,可以自由散布。我設定每 15 分鐘休息 1 分鐘,休息提醒視窗出現時,我就去倒水,或是雙手撐在書桌作簡易伏地挺身。每次提醒視窗套出來時都有備嚇到的感覺,可能是太專心在做某事,二來是總覺得才沒幾分鐘,沒作多少事就跳出來。事實上電腦計時不會騙人,是自己騙自己,該休息就要休息。

附註 5:我應該撒個謊,說這篇文章是在傍晚貼出來的。

2010-10-16 12:31 補充說明
老婆大人交代要把這一句加上去:
 「休息,是為了敖更多的夜!」

阿原:!@#$%^.....

2010/10/15

早知道這樣,當初會那樣嗎? 系列 1
火車跳車事件省思




2010-10-15 00:16 貼出
版權說明:本文為 public domain (公共財) 版權沒有,歡迎進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商業用途。不介意的話,可以加上本文作者是江易原 (非強制要標示姓名,我不是用 CC 或 GNU FDL 授權)。

看到 2010-10-11 的新聞,有位學生因為火車坐過站,居然自行開車門跳車,撞到月台上的電線桿後不治。隔天,正好是某一門課的期中考,我邊發考卷,邊跟學生聊這話題。我說:

「今天若是我,也可能會跳車,因為我怕上課遲到被罵。或許各位認為我站在講台,我是老師,我要訓學生,就會說出『要是我絕不可能跳車』這種話。但是,以一位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在評估跳車可能受傷與怕遲到挨罵的情況下,這位學生選擇了跳車,可見得他心中認為挨罵更嚴重。這也是多數學生可能做出的選擇。」

我沒有去求證這位學生是什麼情況讓他想要跳車,我只是假定他怕遲到。我當天也跟學生講,如果早知道會出事,任何人都寧可被罵,也不要失去性命 (假設這不是刻意造成的跳車事件)。

相對的,我告訴學生,考試及格很重要,畢業證書很重要,但是若有些事情不能兼顧時,還是命最重要。考試被當可以重修,畢業證書沒拿到可以再努力,但是先決條件是,「命還在」。

想想看,現代人的壓力越來越重,社會沒有給年輕人 (指學生) 時間去思考什麼事真正對自己重要的,考出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其實都是社會的價值觀,並不是年輕一代自己真正的價值觀。當然阿原也是被社會價值推著走,等到確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逐漸去進行,卻又發現阻力重重 (改天再寫些文章說說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