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阿原會同時使用兩種交通資訊來源,如下方,加上個人經驗,來判定一些塞車狀況。例如國道一號林口交流道,中等程度塞車時,可能內車道順暢,但是外車道排隊下交流道的,可能車多,此時在兩種來源的行車資訊,呈現的結果會不同。
又例如,某次阿原出差,要到新竹某高中進班宣傳,但是路途中有一段,在 google maps 上顯示大塞,再使用 1968 求證,也是,雖然當下聽警廣,沒有相關訊息,但決定提前一個交流道下去。事後了解,是有輛大貨車翻覆,使用更大型的吊車來處理。
同樣當天去招生的同事,就塞在半路,這事情阿原聽了就發抖,因為阿原有「塞車膀胱壓力恐懼症」。
本文重點:盡量收集資訊,做決策的人,會加以判定,採取行動,後果好,大家享受,後果差,釜起責任;沒有參與的人,無法了解過程,甚至也不清楚結果,可能是人家已經設法趨吉避凶。
就像佛教故事,包括來自經典的,或是傳到漢地之後,人們才創作的故事,菩薩顯靈,化解某些災難,但,人們不知道。
圖片擷取自 google maps 及交通部 1968 網站,在此主張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