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 google, 在此主張合理使用
人類很有趣,在典範轉移之前,多數人無法想像,發生了之後,多數人很能適應。
例如
1. 制度上:阿原的母親交待,要還孩子在幼稚園不要缺課,以免跟不上進度(她不知道,我們機孩子幾乎不請假),我用台語就反問母親:你們小時候,有讀過幼稚園嗎?
2. 生活上a:阿原從 History Channel 看到,人類的車輛,是從 Ford Model T 開始,才進入平常百姓家。而台灣,汽車普及,應該是這三十年的事情。
福特T型車- 維基百科
3. 生活上b:台灣第一台電腦,要用車子搬運,需要一個房間才能容納。現在 2022 年的基本手機,其運算能力,都超過當年登月火箭的電腦運算力(從「人類大歷史、「人類大未來」書中看到」)即使八十的老人,也很高興分享手機中家人、孫子的照片。
再次強調,發生典範轉移之前,多數人(就是庸才+笨蛋,就跟阿原一樣)沒有能力預見,即使專家預測,多數人也聽不懂。一旦發生之後,卻又當作已經發生很久了,就像阿原的母親的態度,感覺幼稚園是從孔子時代就建立的制度;就像現在台灣民眾的觀念,每個人都要念大學,好像是從鄭成功來台灣就開始的觀念。
鋪陳之後,進入主題,阿原預測(其實阿原是聽來的,不是阿原獨創的),共享經濟,在汽車上,未來,一定會更高比例,但我不敢預測是 10% or 90% 的車輛會用在共享經濟。所以推論,未來電動車,會投入共享經濟。 以上。
最後,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未來」提到,未來若汽車進入共享經濟,只需要現在 5% 的車輛,就能滿足所有人類的需要。這個觀點我相信,但是不是 5%,或是 20%, 這我不敢預測,而且何時達到,我也不敢預測。
就像數位科技,已經可以作到把學校多數課程,轉成線上;把部份工作,轉成線上/遠距。這樣的科技已經成熟,但沒有普及,遇到 2020-01 開始的全球肺炎,一個多數人沒有預料到的事件,讓線上教學與工作的比例,在全球,瞬間提到。這也是需要契機,還好,科技已經準備好,但多數人的心態還沒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