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上有句話很棒:大學是讀別人寫的書,讀研究所,是寫書給別人讀。
當然,不是指狹隘的意思,碩士生要有出版書、賣書給別人讀。而是指其研究成果,有特殊性或創新性,可以讓他人受益。
2. 忘記這是哪位前輩的比喻(好像是學長吳建興博士),阿原現在修飾如下
a. 進入大學,學會吃套餐
例如吃西餐:湯、前菜、主菜、蔬菜、甜點等,要學會這樣的順序與吃法
例如吃台灣辦桌: 前菜、冷盤、多道主菜、湯圓甜點
如果想要吃泰式料理,抱歉,A 系沒有,請選 B 系。
想吃法國料理,請找 C 系。
抱歉,本系只有牛肉麵,您要吃海鮮炒飯,請找其他系。
b. 進入碩士班
老闆(在台灣,我們習慣稱呼指導教授為老闆)
建議方向(若有計畫經費,選擇的方向就少,是好事也是壞事。)
由碩士生嘗試自己動手煮。從挑選食材,練習操作烹飪器具
補充:以前的老師說,碩士就是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句話,是阿原讀到博士班時,才體會出來。
c. 進入博士班
需要自己設計菜單。
這裡很複雜,例如
1. 老闆已經有現成的計畫經費(這有好有壞,大體上,是好事)
2. 老闆被前輩或大老闆凹,您可能就是使用大老闆的主題,由老闆指導(這在台灣很常見)
3. 老闆沒有經費,研究生要自己想辦法 (這阿原在美國有經驗,起先設法自己找經費,後來乾脆換指導教授,這細節與故事可以寫很多,改天說明)
補充:以前的老師說,博士就是訓練獨立做研究能力,這句話,阿原讀到博士畢業後,送台灣高等教育兩個字:放屁
歪曲的台灣高教制度,已經把培養博士該有的能力,變成幫教授產出論文的工人。
-----------
上方有幾個共同點:會遇到未知,此時要學習
例如大學生對簡報技能不熟--趕快學
碩士生對化學藥品不熟--趕快學
博士生對申請經費的流程不熟--趕快學
現在大學生做專題,就是提早進入碩士模式,但未來不見得需要讀碩士班。
又說明,上方提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做研究的能力,未必需要讀研究所;讀過研究所的人,這兩個能力未必........(消音)
-------------------------
阿原到現在,每天讀新資料,學新技能。
為何阿原每天讀新資料? --要保持這領域比較新的訊息。其實阿原很想參與國外的制度或驗證設計,只是目前沒有實力。
為何要學新技能?--為了達到目標,分析自己已經會的技能(技能是工具,不是目的),以及還欠缺的技能。同時評估,這樣的技能,要聘人比較快?自己學比較快? 自己有多少把握學會?(要評估時間、心情、經費、基礎程度)
用一個實際的例子,2021, 2022 阿原與夥伴各出一本書。
先不聊其他,出書申請 ISBN (表示正式,不申請也可以)
1. 如何申請?(後來知道法人可以,自然人不可以,因此請軟體自由協會申請 ISBN 與出版)
2. 要準備哪些資料?
3. 電子書與紙本書,內容相同,可以使用同一個 ISBN 嗎?--不行,這是全球的規定,電子書與紙本書需要分開申請 ISBN
4. ISBN 與 CIP 有何不同? 在台灣出版全英文的書,可以申請 CIP 嗎?--不行,因為要被收錄,一定要有中文書名...這非常荒唐。
這個申請 ISBN 的例子,不要說大學生,很多大學老師也不懂。但是大學老師遇到需要時,腦中有邏輯,會去問出版社、國圖等,了解細節,因為這些博士已經受過自己設計菜單與烹煮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