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20200810 東森新聞採訪稿摘要-食品安全與品保制度
8/29 晚上,系友通知有看到這次的報導
鮮乳真相全公開!知情人揭品管驚人內幕 (8/25)
食品安全與品保
東森採訪簡易稿 2020-08-09 江易原
聲明
阿原沒有內幕消息,也沒有收到任何好處。就已知現況進行說明。
前言
近年的食安重大議題,可以從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談起。之後陸續爆發多起撼動全國的食安議題如塑化劑事件、黑心油事件,讓衛生主管機關顏面無光,民眾罵政府無能,商人黑心。當時,大家都在問,下個食安未爆彈是什麼?
這幾年,已經很少聽到重大食安新聞,不過常見的小型衛生問題,如傳統食品使用非法色素或非法使用防腐劑,並沒有消失,因規模小,所以多數人沒有注意到。
大家在批評政府與食品商人的同時,要知道,他們風暴過後,已經進步。但是兩個少人沒有注意到的人群,卻沒有改變,好比一張椅子四肢腳,兩隻已經強化,兩個還是跛腳,椅子還是不健全。這兩隻跛腳是:
1. 消費者意識
不少消費者沒有改變,沒有提昇意識,依然追求便宜又大碗,CP高就好,衛生沒關係。消費者長期被偏頗資訊洗腦,以為有檢驗過的東西比較安全。事實上,檢驗牽涉到取樣問題,例如阿原演講時常提到,如果阿原公司進口一百噸的牛肉,取一片100 g檢測瘦肉精,是否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如果消費者沒有能力思考到這個層次的問題,還需要說明牛肉還需要檢驗其他動物用藥,檢驗法分為公告法與快篩法,每個檢驗方法的原理、前製備、精準度、誤差、成本都不同,消費者有能力去理解嗎?
檢驗只是品保的一環,檢驗與品保需要花錢,聘專業人員要花錢,成本算到產品價格,消費者願意多花錢支持有落實品保制度 (不是表面工夫) 的企業嗎?
如果消費者程度與消費文化沒有改變,阿原直言:「消費者程度不足及消費文化落後,是食安風暴後,阻礙台灣食品進步最大的絆腳石。」
2. 食品教育人員
大專院校相關科系與教師,沒有改變。不確定是制度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幾次食品風暴,似乎跟食品領域的老師無關,我不是指追究責任,而是一群受過研究所教育的食品博士,可以對社會對食品安全有更多的貢獻。可惜,現狀是,公立學校的老師拼論文,私立學校的老師顧招生,如果可以改變制度,修正教師評鑑,讓他們把專業與時間用在提昇台灣的食品,而不是沒有熱情的應付制度,不是很好嗎?
希望這一天會比典範轉移前到來 (阿原早就預測多數人未來不進大學,比少子化對大學端充其更大。就像一百年前的人不用學開車,現代人不用學騎馬、射箭、織布、砍柴)
說明
落實食品品保制度,可以提昇食品安全,落實不是玩玩就好,是依照驗證內容、依照法規、依照品保制度進行,這需要專業人才、成本,及企業領導人的魄力,當然,消費者是否支持,才是該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阿原簡單把現行食品品保與法規,分為幾項。
A. 原料是否可追溯
法規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食品業,要使用可追溯來源的食材。部份驗證,例如 CAS與TQF等,部份會要求使用可追溯的食材。簡單說,使用的食材其生產 (或進口),可以查到批號,假設某批原料事後查到含過量的重金屬,衛生單位通知有用到的業者,該批次原料都要停用,已經用到的產品,需要下架、回收處理。
反過來看,若食品加工廠或餐廳飯店,用到有問題的食材,沒有批號,那只能相關原料及有用到的產品全數下架。題外話,每到特定時間,群組的食品人就哇哇叫,因為非追不可當機,又快到期限……
反過來看,傳統市場的食材,或是民眾在自家農田種的,難以進入食品追溯系統。不過,一直以來,這類的食材的對市場,都不是有驗證的食品廠,過去也許有,但已經逐漸退出。
至於過去曾發生過不良事件,數家大企業最高主管下令使用黑心原料,小企業經常使用黑心原料等負面事件,已經逐漸消失。如重量級人士建言,希望政府可以修法,比照會計師獨立制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做出客觀的五種評分,並公開。也許,這一天到來,獨立的食品檢查制度,加上各公司的品保制度及內稽作法,可以有效提昇食品安全。
此外,沒有好或不好,要驗證,要追溯,要檢驗,就要花錢。如果消費者希望安心,又要嫌產品貴,建議消費者自己來經營食品業看看。
B. 製程品保
依照產品的特性不同,例如保存期三天、三個月或三年,會有不同的製程要求,及後續運輸物流上的條件。
製程一路上,需要監測與抽樣檢驗。例如多個超商有販售生菜沙拉,在原料端需要注意農藥與重金屬是否超標,製程是否受到污染,這無法使用加熱殺菌,只能全程低溫處理及使用化學法殺菌。後續也要確保低溫物流的有效運作。每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監控。最後成品,也會進行抽樣檢驗,對幾項衛生指標或是品質指標進行了解。
結論
食品品保可以提昇食品安全,只有消費者用新台幣的支持,才能讓食品業導入與落實食品安全驗政治度,因為這階段,消費者的影響力超過政府。